在這一人選上,朝廷再次爭執良久。
許多敵對的文官都在互相舉薦,名為舉薦,實則是想把對方遠送到西北,自此遠離朝堂的爭奪,為自己除掉一個競爭對手。
此時的齊朝,京師就是絕對的權力中樞。而一旦官員離開了這個權力中樞,意味著訊息閉塞、影響力快速衰退。
所以,幾乎沒有身居高位的人,願意接手這個差事。
而這位三皇子如何安置的問題,也是爭論的重點之一。
雖然當時的軍報已經大致還原了戰場的細節,但仍舊有大批文官無論如何也不相信這位三皇子真有提槍上陣、大破鐵鷂子的實力,而更傾向於認為這是童道輔與諸位將軍的吹捧之詞。
至於此次統安城大捷到底是如何打出來的,就更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這是童道輔故意將功勞讓給三皇子、扶持三皇子上位,有人說這是三皇子竊取諸將功勞……
當然,也有人相信,這位三皇子真是天縱之才。畢竟,他能考上狀元,說明本就是天資絕頂之人,再湊巧知道一些兵法,似乎也不足為奇。
可不論如何,這位三皇子畢竟是皇室,常規的封賞對他來說毫無意義,但如果封賞得太過……那恐怕反而是害了他。
至於童道輔,他此時本就已經權傾朝野,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上也因贖買燕雲的“功績”而封王,此時無非是將封王的時間節點又提前了一些而已。
總之,一番討論之後,還是由齊惠宗最終拍板。
封鄆王為西北兵馬大元帥,節制整個西北的兵馬,並鎮守興慶府,暫管西夏故地。
這對於各方勢力而言,算是一個最容易接受的結果了。
尤其是對於此時還是太子殿下的齊英宗來說,這個三皇子遠去西北,意味著遠離朝堂的政治中心,就不再可能暗中結交各路文臣鼓動齊惠宗改立儲君,這自然算是一件好事。
至於三皇子在西北手握兵權會不會鬧出些什麼事情……
這是齊朝,這種可能性極低。
畢竟三皇子就算真要謀逆,西軍也不見得會聽他的,即便聽他的,要以西軍打全國的所有禁軍也是一件相當扯淡的事情。
最關鍵的是,謀逆找不到合適的理由,貿然將天下捲入戰火,是不得民心的。
對於太子殿下而言,只要耐心地熬上幾年,等到自己繼位,有的是辦法慢慢收拾這位三弟。
其實太子這麼想當然是沒問題的,只是他並未算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系列變故。
……
就這樣,鄆王回到京師後不久,在各路人員前來拜訪、祝賀之後,就又被攆出了京師,前往興慶府。
其實樊存也嘗試了,想要上疏齊惠宗,建議繼續去打吐蕃等國,但這些上疏毫無疑問都被駁回了。
對於此時的齊朝來說,打個西夏已經是開邊的極限。
要打更遠,倒不是說軍隊不支援或者錢糧不夠,關鍵是朝中就反對聲音太大。
齊朝畢竟還是一個文人士大夫治國的朝代,連文人中的主戰派都很受排擠,更何況是武人。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打其他地方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齊惠宗本身也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這樣有風險的行為,自然也不太可能頂著群臣的壓力去硬推。
於是,樊存也就沒有再上疏。
他本來也對此沒抱太大希望,只是想著上疏碰碰運氣。不行,那就算了。
在盛太祖的建議中,不能繼續打,也並不等於他就沒事做了。
西夏滅國之後,一直與西夏作戰的西軍,短時間之內自然也就沒有了戰事。
這些西軍一部分被調往太原,用於保衛這個西路重鎮。而大部分,還是隨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