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陽起兵之後率獻奇謀,所以秦王和梁高祖更加信任他,劉文靜雖然還是有點不服氣,但卻也沒辦法。
李鴻運貫徹了秦王的作戰思想,堅守不出,跟薛舉一直對峙。
按照原本的歷史,第一次淺水原之戰,秦王在七月病倒,於是梁軍大敗。直到十一月,秦王才再度率軍打第二次淺水原之戰,並在相持六十多天後勝利。
但秦王的病肯定不會一直到十一月,多半在八月份撤兵的時候就差不多好了。
即便以秦王的病沒好利索、讓他多休息一段時間為由,應該也很難拖過一個月。
所以,李鴻運大約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想要在兩個月的時間打贏很有難度,因為即便是秦王親自來打這一仗,肯定也是至少要相持一兩個月等到薛舉的糧食消耗得差不多、而且士兵疲憊的時候才會動手,並一戰而定乾坤。
但是李鴻運又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因為等著等著秦王的病好了,這功勞他頂多也就是跟秦王對半分,根本達不到取代秦王的目的。
苦思冥想一番之後,李鴻運有辦法了。
這個契機,就是武德元年八月初九,薛舉去世。
按照原本的歷史發展,第一次淺水原之戰是在七月份,初四秦王來到戰場病倒,初九就敗了。
之後梁軍撤兵,一直到八月,薛舉的大軍圍攻寧州,雖然被打退,但整體上還是佔據優勢。薛舉考慮直接乘勝追擊進攻長安。
結果沒想到,他此時恰巧生病,初九就病死了。
他的兒子薛仁杲就在軍中,當即繼位。
但薛仁杲資歷畢竟如不薛舉,威望不足。所以等到十一月秦王帶著梁軍捲土重來的時候,相持六十多天併成功取勝。
其實在薛舉突然生病乃至病逝的這個時間節點,是最佳的進攻時機。
但歷史上,此時的梁軍剛剛經歷大敗,梁高祖雖然準備讓秦王再次領兵前來,但重新調兵、籌糧肯定需要很長的時間。
所以直到十一月才出兵。
這三個月的時間,其實已經足夠讓薛仁杲繼位並儘可能地穩定局勢了。
而李鴻運掐準了這個時間點,制定了一個只有提前預知未來的人才能制定的計劃。
七月初四,秦王病倒,他作為齊王獲得指揮權。
相持到八月,期間不斷派騎兵襲擾薛舉的糧道和後勤。
此時由於梁軍沒有大敗,所以薛舉的大軍肯定也不敢圍攻寧州,而是繼續對峙。
等到八月初九,薛舉去世的時間點前後,直接趁亂將他們一波帶走。
計劃是挺不錯的,但具體能否成功,還是要看執行環節。
於是為了萬無一失,李鴻運又補了一個弓馬嫻熟的天賦,確保在最高光的戰鬥中,他作為齊王可以親臨戰陣。
哪怕不能像秦王一樣打出開掛的表現,也至少得做出帶頭衝鋒的姿態。
因為李鴻運很清楚,如果他不親自上陣打仗,充其量也就只是一個謀臣。
如果秦王只是個勐將型的人才,那他坐鎮後方統御兵權是可以的,但秦王是一個全能型人才,那麼他如果不親臨一線與將士們並肩作戰,他的威望就仍舊不可能超越秦王。
……
一切都如李鴻運計劃中進行。
秦王病倒之後,殷開山和劉文靜果然來見他,要求出戰。
歷史上的這次出戰白給,最大的鍋應該是殷開山的,他的作戰慾望最強烈。而劉文靜當時處於代替秦王行使兵權的位置,沒能聽秦王說的堅守不出而是被殷開山忽悠,也要負主要責任。
這次,殷開山在忽悠了劉文靜之後,又來忽悠這位看似年輕的齊王。
“齊王殿下,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