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香江的武俠片,也能研究出香江電影人的拍攝手法,大家都是做這個行業的,沒什麼秘密可言,不過如果就這麼去模仿,很難拍出香江武俠片的味道。
為什麼呢?兩地之間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不同,總有一種隔膜。
他覺得不能一味的模仿,那樣拍出來的東西只能是四不像,內地武俠片要有自己的風格。
以前大家覺得香江人就會玩技術,太虛幻,影視劇還是要以藝術為主,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正在改變著電影行業。
張紀鍾準備嘗試新的拍攝手法,香江人的技術要學習,但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東西。
他想把武俠片拍出歷史劇的大氣和厚重,走正劇大戲的路子,《臥虎藏龍》這個系列的武俠故事更為市井化和生活化,很適合這種改編方式。(未完待續。)
第三百一十一章 金馬獎
林子軒支援張紀鍾進行嘗試,任何新事物都是在不斷嘗試中產生的。
大陸的武俠劇不能沿用香江武俠劇的創作模式。
香江人的生活節奏快,拍出的武俠劇節奏也很快,情節緊湊,不過他們更注重現代人感興趣的情感糾葛,突出男女主角,以及第三者之間的感情故事。
而且,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投資規模不高,選取的場景粗糙,製作上不夠精良。
換句話說,香江武俠劇的整體格局太小,這和香江的地域文化有關。
大陸武俠劇想要更勝一籌,就要在格局上下功夫,要在武俠劇中展現傳統文化,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武俠,賦予武俠一種厚重感。
“那邊的電視同行說,香江現在的電視臺很少投拍武俠劇了,說什麼流行家族劇和職業劇,武俠劇過時了,咱們的武俠劇才剛開始拍,他們就過時了。”張紀鍾感慨道。
“慢慢來吧,社會發展很快的。”林子軒回應道。
從觀眾喜歡看什麼型別的電視劇就能大致瞭解社會發展的狀況和百姓的生活水平。
八十年代是香江武俠劇的鼎盛時期,群星璀璨,武俠劇就像是一場夢一樣,到了九十年代,香江的百姓更為關注現實,都市題材流行起來。
尤其是職業劇,像是醫生、律師和警察這類劇集最受歡迎。
大陸也有類似的題材,拍了不少有關警察的劇集,只是相對來說都不夠專業,只能算是都市情感劇,而不是職業劇。
內地想要拍攝專業的職業劇,恐怕還要等上幾年才行。
五月份,林子軒從聞雋那裡得到一個訊息,聞雋他們打算把《陽光燦爛的日子》送去參加在寶島舉辦的電影金馬獎。
寶島的金馬獎一向推崇文藝片,這部片子獲獎的機會很大。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九四年就拍完了,不過九五年才獲得在內地上映的機會,所以能以大陸影片的身份參加九六年的金馬獎。
何況這部片子有香江和寶島的投資,在參賽資格上完全沒問題。
相對於香江電影行業還處在最後的輝煌之中,寶島的電影業早就被他們自己給玩壞了,成了好萊塢電影和香江電影的票倉。
這和他們喜歡拍小眾的文藝片有關。
文藝片很難和商業大片相抗衡,所以他們就把電影市場給讓了出去。
沒有了市場,拍的文藝片賺不到錢,有名氣的演員都向香江和日本發展,電影從業人員流失嚴重,寶島的電影產業就這麼衰落下去。
不過金馬獎在華語電影中還是有很重的分量,在亞洲地區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這個獎項創辦於1962年,歷史悠久,在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物件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電影人。
由於種種原因,在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