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算是一種“密保”,讓軍機大臣們在擬議嘉獎的時候,有一個最方便的參考。

關卓凡的打算,是在這一兩個月之間,將軒軍擴充到萬人以上,而所採用的辦法,大抵上是變一為二,或者變一為三,以原來的每個營為基礎,補充新勇,擴充到一千五百人,再按照“三兵一伕”的定例,加上一個長夫營,合共兩千人。而這兩千人的名稱,他接受了華爾的建議,引入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團”。

這其實是從洋兵的編制裡挪借來的,中國的正式軍隊,似乎還沒有過這一級的單位。比如湘軍,上萬人的吉字大營下面,又分作十幾個營,含義模糊,尤為容易混淆。因此用“團”這個單位,含義既明晰,又可與歐美的兵制接軌,是個不錯的選擇。

團的下面,自然還是五百人的營,而營的下面,仍是四個哨,每哨編為四個什,在每“什”之下,加設了一個新的單位“卒”,每什三卒,卒長管十個大頭兵。

這又是從華爾的洋槍隊拿過來的辦法。說白了,在軍制這個事情上,關卓凡沒有什麼創新,也不想做什麼創新——所謂“軍制”,無非是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套最有效的編制辦法,一崗一位,都有它的道理,而歐美的兵制,更接近現代,拿過來用就是了。這不是小孩子玩過家家,自己一介書生,難道拍拍腦袋,在紙上寫寫畫畫,就真能有什麼了不起的發明?

關卓凡想,這個軍制,與現代做對比,已經很接近了。卒長對應班長,什長對應排長,哨長對應連長,而營團的名字,乾脆跟現代是一樣的了,只是在習慣上,把營團的長官稱呼為營官、團官,與現代的營長、團長,略有差異。

各團的兵額和防地,經過數次會議的商討,終於確定了下來,其中:

張勇以軒軍副統帶兼管馬隊,下轄五營共兩千五人,駐防泗涇

伊克桑的克字團,下轄四營共兩千人,駐防松江。

丁先達的先字團,下轄四營共兩千人,駐防青浦。

吳建瀛的建字團,下轄三營共一千五百人,駐防南橋。

姜德的德字團,下轄三營共一千五百人,駐防嘉定。

福瑞斯特的洋槍一團,下轄三營共一千五百人,駐防周浦

白齊文的洋槍二團,下轄兩營共一千人,駐防奉賢。

劉郇膏的中軍營,五百人,駐防七寶。

圖林的親兵營,五百人,駐防上海。

這樣各團的戰勇有一萬人,長夫三千人,加起來是一萬三千人的規模。

丁世傑仍為軒軍統帶,華爾則以副統帶兼任總教習,白齊文因為在南匯的時候,被長矛刺中左肋,身受重傷,所以他的洋二團的團官,暫由一個叫做戈登的英國軍官署理。

關卓凡從原來的洋槍隊裡面,抽調了三十幾名洋人的軍官,分派給各團,有的擔任各團的教習,有的則直接擔任底下的營官、哨官。這是他計劃中關鍵的一步,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會有很重要的作用。

他並不擔心兵源。軒軍打了這樣大一個勝仗,只要募兵,一定會重現當日的踴躍。他擔心的是餉——這次擴充,新增的人員和裝備,加在一起又是一筆巨數。他已經命劉郇膏與各團官加緊核算,儘快把詳案拿出來,他好去跟吳煦商量款子的事情。

至於“兵貴精而不貴多”這句話,他一向持中庸的態度,一味濫招固然不可,但一味求精則是走了另一個極端——總不能說所有的仗,都交給一支特種兵去打?說來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