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部分

作戰的俘虜,最近前來投奔的小股盜匪饑民,從新編練了一個哨步兵。

這一個哨士兵,劉宣交給廖狗兒統領,暫時充當守備軍配合李翰治理永和縣城。

最近一段時間,李翰陸續找了永和縣十幾個秀才童生談心,希望能招攬一些失意的讀書人,但是效果卻非常差勁。

這些秀才童生,大部分都不看好劉宣,除了一個憤世嫉俗、窮困潦倒、了無牽掛的童生周恆前來投奔外,剩下的讀書人雖然不敢造反作亂,但是卻沒有一人願意擔任流賊的官職。

在李翰的支援下,劉宣千金買馬骨任命了周恆擔任永和縣丞,成為永和縣的第三位實權人物。

在劉宣制定的制度中,一縣之中縣令權力最大,掌管縣中的大小事務,下面就是縣尉、縣丞二人,縣尉掌管縣中的駐軍,縣丞協助縣令掌管民政。

除了這縣中三巨頭外,另外還有掌管糧餉財政主薄,掌管縣中教化的教諭,掌管縣中吏員考核的典吏,掌管訴訟斷案的通判,掌管縣中治安破案的捕頭,掌管一縣驛政的驛長六名正式官員。

此外縣令還直轄的稅務科、水利科、勸農科、防疫科四科,縣尉下轄武備科、後勤科二科,縣丞下轄路橋科、商貿科二科。這八科的科長也算是有品級的正式官員。

此外人口在三千人以上的繁華集鎮,還需設立鄉公所,包括一名鄉長,下面有捕盜、團練兩名正式官員。

以永和縣為例,因為永和縣人口較少,並沒有下轄任何鄉鎮,正式的官員只有十七人。這十七個地方官,除了知縣李翰、縣丞周恆、縣尉廖狗兒三人外,剩下的官員還沒有人選。

因為手下識字的人手太少,再加上沒有讀書人投效,劉宣也不能將手中的骨幹全部放出去,只能在支援他的永和縣百姓中選拔一些。

在這幾天裡,在劉宣的大力支援、李翰的忙碌中,終於搭起了永和縣的架子。除了李翰等縣中三巨頭外,種衍被任命為捕頭,孫可望被任命為通判,剩下的官職除了劉宣軍中的一部分骨幹外,大部分都是繳納了投名狀投靠劉宣的本地百姓。

比如防疫科的科長就是投靠劉宣的本縣遊方郎中郝五兒,武備科的科長是在延長縣投奔劉宣的鐵匠魏貫,驛長則是李自成的族叔老驛卒李守信。

永和縣附近都是山高林密的大山,除了縣城之外,方圓百里之內也沒什麼大村寨。所以只要控制了永和縣城,就能安穩的輻射整個永和縣。

劉宣攻破縣城,將縣中的豪紳官吏殺了一遍,查抄的糧食白銀也沒帶走多少,全部留給了一窮二白的李翰。

靠著劉宣麾下上萬大軍威懾,縣中沒有反對力量之際,李翰帶著孫可望、種衍等人,每日忙碌的在永和縣城周圍,抓緊組織縣中的百姓分田。

永和縣周圍的開墾的田地只有汾河流域附近的七萬餘畝河谷平原,但是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旱田,因為這幾年連年乾旱,真正能打糧食的水田只有一萬餘畝。

這萬畝水田,除了留出一千畝分配給廖狗兒麾下的一哨士兵外,剩下的九千畝全部分給無田耕種的饑民百姓。

就連劉宣麾下一部分厭倦了四處流竄的流民,也有一百餘戶在永和縣定居下來,每個壯丁都分到了五畝水田。

以永和縣的情況,一畝水田能打糧食一石左右,旱田在平年也能打三五斗,如果遇上災年,旱田幾乎顆粒無收,水田也要減產不少。

現在永和縣人口,加上劉宣留在永和縣的骨幹已經超過了六千人,以每人一年消耗糧食三石來算,永和縣一年需要消耗糧食一萬八千石。

而最近幾年永和縣的糧食產量,全部相加也不足一萬五千石,每一年最少也有三千石糧食的缺口。而永和縣位於深山,糧食運輸也非常艱難,所以從天啟四年陝北大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