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吾輩今日欲論剛柔之道,卻覺其中奧妙無窮,難以盡述。曾聞孔夫子有言:“吾未見剛者。”一時之間,眾人皆默然,不知夫子何以發此感慨。或有弟子對曰:“申倀。”夫子聞言,微微搖頭,嘆道:“倀也欲,焉得剛!”
夫剛者,非剛愎自用,亦非剛硬無情。乃心中之定力,骨子裡之堅韌,不為外物所動,不為誘惑所迷。如磐石之穩,如松柏之青,始終如一,堅不可摧。
觀今日之世,紛擾喧囂,物慾橫流。人們往往為名利所累,為情慾所困,難得真剛。或有人自以為剛,實則內心空虛,外強中乾,一遇挫折,便潰不成軍。此等剛者,實乃偽剛,不足道也。
夫真剛者,必有真性情,真操守。遇事不懼,遇挫不餒,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為外界所擾,不為他人所動,心如止水,行如流水。此乃真剛之境界,亦是吾輩所應追求之目標。
然則,剛柔並濟,方為上策。剛而不柔,則易折;柔而不剛,則易靡。故吾輩當學會剛柔相濟,以剛克柔,以柔克剛。如此,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成就一番事業。
綜上所述,剛柔之道,實乃人生之大學問。吾輩當深入研究,細心體會,以求得真剛之境。但願世人皆能明瞭此道,共赴剛柔相濟之美好未來。
(2)“剛”人難覓:孔子的“剛”之標準與我們的“欲”之迷思
孔子曰:“吾未見剛者。”這話兒一出口,眾弟子都面面相覷,心想:“咱師傅這是咋了?難道天下之大,竟無一人能入他老人家法眼,稱得上是‘剛’的?”就在大家夥兒琢磨著這“剛”字究竟有何等玄妙時,有人答話了:“申倀如何?”言下之意,申倀不就是個“剛”人麼?
孔子一聽,微微一笑,搖了搖頭說:“倀也欲,焉得剛?”這話一出,弟子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這申倀,平日裡也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怎麼就被師傅這麼一句“欲”給否定了呢?
這事兒說起來,其實挺有意思。咱們先來說說這“剛”字。在孔子眼裡,“剛”可不是個簡單的形容詞,它代表的是一種品質,一種精神。這種品質,不是說你嗓門大、拳頭硬就是“剛”了,它更多的是指一種內在的堅韌和原則性。一個人,只有在面對誘惑、壓力、困境時,都能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那才是真正的“剛”。
那麼,申倀為啥被孔子說“欲”而不“剛”呢?這“欲”,其實就是指慾望、貪念。人嘛,都有慾望,這沒錯。但是,如果一個人的慾望過於強烈,以至於能夠動搖他的信念和原則,那他就很難稱得上是“剛”了。申倀雖然平日裡表現得不錯,但可能在一些關鍵時刻,他的慾望戰勝了他的原則,所以孔子才會這麼評價他。
這事兒給咱們啥啟示呢?其實,就是在提醒咱們,做人得有原則,得有底線。這原則和底線,不是用來約束別人的,而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咱們得時刻提醒自己,別被那些花花世界的誘惑給迷了眼,更別因為一時的慾望而放棄了自己的原則。
再者說了,這“剛”人難覓,也不是說咱們就找不到這樣的人了。相反,咱們身邊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可能默默無聞,可能平平凡凡,但他們在關鍵時刻,總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不為外物所動。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剛”人,也是咱們應該學習和尊敬的人。
所以呀,咱們得時刻警醒自己,別讓自己成了那個被慾望牽著鼻子走的人。咱們得學會像孔子那樣,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用更深的智慧來看待身邊的人和事。這樣,咱們才能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堅定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