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了一條類似後世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直道縱穿陝北黃土高原,多依山勢塹山成路,劈峁為道,埡口寬暢,逢溝渠多夯築,直道要求路面儘量取直,以便車馬急速馳駛,所過之處,地勢多險惡,人跡至今罕至。直道最寬處可供百駕馬車並排行進,其寬度是後世任何高速公路都望塵莫及的,是世界上最早、最長、最寬的超級車馬路。
呂布一邊沿著直道策馬行走,一邊聽賈詡介紹這個秦直道的詳細情況。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第五年,為了抵禦日以前強大的匈奴,便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征,把匈奴驅逐到陰山山脈以北。秦軍渡過黃河,控制了陰山山脈上的高闕要塞,並在新得到的土地上建立了三十四座縣城,由內地遷徙人民到這些新縣,從事耕種,為了管理這些新縣,還另設了一個九原郡。當時匈奴人正在勢力擴充期,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折失敗而放棄向南侵略的意圖,秦始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底蘊,所以除設定郡縣,遷徙人口等項措施外,還在陰山山脈上修築了長城,那裡本有趙國長城的舊址,加工繕修是比較容易的。這時又修築長城是不是意味著採取消極防禦的戰略?不是的。秦始皇對匈奴的戰略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直道的修築就是最好的證明。…;
直道修築於驅逐匈奴後第二年,全長一千八百里,是當時由咸陽至九原郡的最為捷近的道路。如果匈奴人膽敢再次發動侵略,秦王朝的援兵就可由咸陽循著直道直抵九原郡,登上陰山山脈。
秦直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古代軍用高速公路,透過這條大道,可以快速的將北方戍邊所需大量戰略物資、兵源從都城咸陽運達北疆軍事要塞。北部邊疆一旦出現險情,騎兵部隊透過秦直道三天三夜就可以從咸陽趕到九原,七天之內就能夠基本完成從軍隊調動到後勤供應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一千八百里長的直道,為大秦帝國迅速投放部隊,及時輸送糧草,最終戰勝匈奴提供了根本保障。
呂布不禁感嘆道:“如果說長城像一面橫擋著的盾,那麼秦直道就是一柄直刺而出的矛;如果說長城是一張拉開的弓,那麼秦直道就是一支即將飛出的箭。”
賈詡撫掌笑道:“主公,妙啊,您這比方打得恰如其分,秦始皇當年就是用直道盤活了整個防禦的態勢,由原來的消極防禦變成了積極防禦,若非秦始皇病逝得早,大秦帝國早就將匈奴人消滅了。”
賈詡又繼續介紹重修直道的益處,除在軍事上收到威懾的效果以外,對於南北政令統一、經濟開發和文化交流,也會起到極為有益的作用。
賈詡援引 秦漢故事予以說明,秦始皇三十三年、三十六年大規模向無定河以北移民,前漢元朔二年、元狩四年、始元二年亦先後四次在朔方實行軍屯、民屯。秦和西漢推行這些移民實邊措施,都是以咸陽、長安通往上郡的直道、馳道為依託。軍屯、民屯之後,使得本以“畜牧為天下饒”的長城內外地區,卻以“饒谷”、“多畜”並稱,當時上郡人口達六十多萬,比發達的漢中郡還要多。
賈詡笑道:“主公,您若想讓其他州郡的民眾快些來開發河套,最好重修直道。”(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本文字由 塵世丶戲子 提供'
第490章 秦馳道
呂布登高遠眺,筆直的秦直道一直縱橫向南,若如一條黃龍,呂布在回頭北望,陰山上的長城猶若一條蒼龍,長城、直道這兩條龍若配合緊密,必能剋制塞外胡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