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談及用兵打仗了,必然是戰爭即將爆發了。換言之就是:兵法是為戰爭服務的。至於百戰百勝,只是用兵的水平問題。
如果導致戰爭的因素剛剛出現一點徵兆就被遏制了,豈不是更好?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兵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不動刀兵就可以取得勝利。
拋開戰爭不說,如果任何事物都在發生變化之前,剛剛出現變化徵兆時,就已經在預料之中了,用人的智慧引導變化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就是一種大智慧的表現。兩千年前鬼谷子就已經把這種大智慧總結成了理論體系:縱橫學說《鬼谷子》。
縱橫家是大智慧者,但是他們所表現給世人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人們總會把它誤解為“陰謀家”。這就是歷來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的根本原因。
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係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係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係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
春秋戰國時代,鬼谷子的學生蘇秦,要告別鬼谷子,準備下山幹大事業,鬼谷子對他說:在最危機的時候,請不要忘記我給你的《鬼谷子》,蘇秦草率的說:“我可以倒背如流!”
蘇秦來到強大的秦國,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您用我的智慧,我可以保您奪取天下”。秦王覺得來人是個狂人、瘋子,把他“請”出了秦國。
於是“頭懸樑,椎刺股”的故事就誕生了。失敗的蘇秦想到了老師鬼谷子臨別時的教誨,開始發奮領會《鬼谷子》。
當他感到心領神會的時候,來到了趙國。對趙王說:“大王認為趙國與秦國相比誰強大?”趙王說:“秦國強大。”蘇秦又說:“如果秦國舉全國之兵進攻趙國,趙國將會如何?”趙王說:“只有亡國。”蘇秦說:“如果大王既不增添一兵一卒,又不增加一分錢的軍費開支,就可以讓秦兵從此不敢出函谷關,如何?”趙王說:“那當然好了!”蘇秦接著說:“大王認為趙國不如秦國強大,那麼,秦國與六國比誰強大?”趙王說:“當然六國強大了。”蘇秦說:“只要把六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大王擔心的事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蘇秦又成功的說服了其他五國的國王,於是六國相印順理成章的揣進了蘇秦的腰包。
還是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天傳來訊息:齊國將要發兵前來攻打魯國。孔子很著急,找來弟子子貢商量對策,子貢說:“老師不必擔心,事情交給我來辦。”
子貢來到吳國,找到吳國國王扶差說:“大王的霸主地位即將不保了。”吳王差異的問:“何以不保?”子貢說:“齊國將要攻打魯國,齊強而魯弱,魯國必敗。滅魯後齊國將更強,必然與大王爭奪霸權。”吳王問:“怎麼辦?”子貢告訴他:“趁著齊國出兵,國內空虛攻打他,必然全勝。”吳王很高興的答應了。
子貢擔心吳國戰勝齊國後攻打魯國,一定要想辦法牽制住他。於是子貢來到越國,見到國王勾踐說:“給大王道喜!”越王說:“喜從何來?”子貢說:“吳國將要攻打齊國,國內空虛,趁火打劫正好可以雪臥薪嚐膽之恥。”越王說:“好。”
子貢還是不放心,於是來到晉國,見到晉王說:“大王就要大難臨頭了。”晉王說:“災從何來?”子貢說:“吳國將要攻打齊國,齊國必敗,吳王為七國霸主,戰勝齊國後還會放過晉國嗎?”晉王說:“怎麼辦?”子貢說:“整兵備戰、以逸待勞。”晉王曰:“好。”
果然齊國一發兵,吳國就動手了。齊國大敗。吳王馬上舉得勝之兵揮師攻打晉國,晉國以逸待勞大敗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