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烈帝所推行的分封之策,北陵郡國的王都,應該建在陳海的直轄封邑之內,以便陳海治理直屬封邑時也能同時治理郡國廣袤的疆域,也就是說王都需要安排在魔獐嶺到天羅谷之間四五千裡範圍之內,同時包括一整套軍事、行政以及管轄宗門的體系,也都需要在王都建立起來,然後才有可能行之有效的管轄東到室韋山、西到墜星海、南到萬濤河、北到天羅谷、包含燕州、血煉場兩座小千天域的廣袤地域以及六十多億凡民。
然而即將暴發的大戰,重心在東南,而不在北線。
陳海一方面將北陵城定為王都,使左耳擔任王都留守、元周擔任北鎮大都督,共同統領從魔獐嶺到天羅谷及燕州的軍政及防禦事務。
除左耳、元周,北線僅留盧少商、沙天河、餘蒼等十位天位真君。
董寧、蘇綾則隨楊巧兒都回燕州,負責統轄燕州的軍政事務;這時候天位境、天魔境強者不能進的燕州,自然是最安全的,天營學宮也已經暫時遷入燕州,在黑山附近跟天機學宮、神陵山學宮進行合併。
沒有多餘的天地防護大陣,這也是防備魔尊級的魔族強者突然潛入到北陵郡國的腹地濫殺一通,重創北陵郡國的後備力量——這時候也只有軍中才不怕魔族強者的突襲。
除此之外,陳海與眾人商議,決定將在丹霞渡以北、丹霞嶺以西一座叫延慶的小城之中駐紮,並將延慶小城更名陵州,作為南鎮駐地進行擴建。
陳海親自兼領南鎮大都督,統轄紫柏山、萬濤河兩條防線的守備。
符思遠擔任掌握宗門事務的天樞院使、姬江野擔任署理郡府侯國政事的崇政院使,以及秦虎山、奚同光擔任輔佐防備軍務的左右國尉,加上元周,可以算是北陵郡國除陳海之外的五大巨頭——左耳、蒼禹倒更像是陳海的家臣,除了協助陳海處理封邑事務、執掌侍衛親兵外,在郡國之中的權柄,卻是不如符思遠、秦虎山、奚同光、元周、姬江野五人。
這也是烈帝秦冉的任命安排。
接下來就是兵馬的調整。
原北陵軍部分,再從西撤北庭防衛軍及西撤宗族子弟裡抽徵將卒,湊足一百五十萬人馬,編入北鎮軍。
北鎮之下不再分都護府,直接統領屏馬山以北的北線防務。
在陳海南下期間,龍驤先遣軍以及一部分北陵軍,已經在謝覺源、苗鳳山、董良、蒼禹、姜晉、雷陽子等人的統領下往南轉移,此時已經集結到丹霞渡準備迎戰從雍京而來的魔兵。
南鎮將下設五個都護府,分守紫柏山三個隘口以及在萬濤河下河形成兩個防禦支撐點,這主要是紫虛宗、萬仙山、元陽宗、玄皇殿四宗的原班人馬組成,每個都護府編一百萬兵馬,分別受奚同光、秦虎山兩人節制。
而天鶴宗等三宗兵馬,以及北陵軍部分,再加上從紫虛宗、萬仙山、元陽宗、玄皇殿四宗抽調一部精英將卒,將組建三百萬人馬規模、受陳海直接掌控的南鎮軍。
陳海還同時將秦謙、符少群等將領都抽調出來編入三十萬人馬龍驤軍,作為他的王都禁營軍。
所有的人馬調整,都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儘可能減少幹擾,這麼一來,整個北廷郡國除了腹地郡縣侯國的地方防衛兵馬,陳海在各條戰線能直接呼叫的兵馬編有南鎮軍、北鎮軍以及歸屬南鎮所轄五都護府以及龍驤軍共計九百八十萬。
除去天南國、越國直接派入的精銳援兵,就大崇舊有勢力而言,此時也就烈帝秦冉在安澤的四百萬兵馬有些戰鬥力,南黎、南詔以及安西三大郡國,名義上還能各編三四百萬兵馬,但是能剩多少戰鬥力,就真的很難說了。
南黎宗閥世族逃入雲嶺,治下凡民不足五億,怎麼可能供應得了包括駐守安澤城的玄元軍、南黎防衛軍在內的八百萬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