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紮平壤城,從而確立了對高麗、百濟的統治,只剩東南一隅的新羅。
總章三年,新羅為爭奪高麗、百濟等地統治權,先後集結三十萬兵力,對駐守平壤城的兩萬唐軍開戰。
戰爭持續七年之久,至上元三年,大唐迫於西線與吐蕃作戰的壓力,放棄百濟故地,與新羅劃大同江而治,仍舊統治鴨綠江
南北的高麗故地,安東都護府遷至遼東城。
安史之亂後,大唐逐漸喪失對長城外領土的控制權。
契丹興起,佔據遼東,渤海國則佔據高麗故地大片土地。大唐戰勝契丹後,重新獲得遼東,鴨淥水鴨綠江南北仍在渤海國手中,半島南部則在新羅手中。
十年前,農民甄萱叛亂,佔領武珍州,並於數年前自稱後百濟王。
加入甄萱大軍的高麗王族後裔弓裔,也已自稱後高麗王。
在大唐內部諸侯並起的時候,新羅也陷入內部分裂,現如今三方勢力割據地方,互有徵戰。這個時代,也被稱為新羅的“後三國”時代。
眼下的大唐攻打這樣一個這樣的對手,毫不輕敵的說,十萬步騎已經足夠。
比之新羅三國,倒是東北面的渤海國,領地面積更為廣大,看起來更強一些。
李曄以帝道之眼化身出現在遼東城,於中軍大帳中跟趙破虜分析戰場形勢,“渤海國雖然領地大,但成分比較複雜,靺鞨、女真、高麗是基礎,雜糅了許多野人部落,雖然從立國之初,就處處學習效仿我大唐,有海東盛國的美譽,但國力其實很尋常。”
在地球的歷史上,耶律阿保機最終滅了渤海國,而且很輕鬆。
“陛下的意思是,我們先奇襲定渤海,解決掉這個側翼威脅”趙破虜試探著問。
李曄搖搖頭,“渤海國從立國開始,就接受朝廷冊封,安史之亂前,連年進貢不斷,態度很是恭敬。朕已經派了使臣過去,只要渤海王不糊塗,就應該知道,此時臣服大唐,才是唯一選擇。”
既然李曄已經有所安排,趙破虜就只能表示欽佩李曄的早早謀劃。
趙破虜沒有問,渤海國可以收服,為何對新羅就一定要用兵。這個問題,任何一個有見識的唐人都不會問。
用中原的話說,新羅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腦後生反骨,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非常頑固,只能用鐵蹄征伐,不存在威服這個選項。
之前舉世攻唐時,渤海國因為受到契丹脅迫,雖然也站在了大唐對立面,但從始至終,沒有派遣一兵一卒,倒是新羅,跟大唐已經不接壤北面被渤海國從中切割,仍然派了不少修士到契丹軍中助戰。
只不過新羅力量太小,他們的修士根本沒有存在感。
“若是渤海國知道進退,大軍就可以直接開赴鴨淥水南岸,兵鋒直逼大同江。若是他們不識進退,以渤海國的地形,精騎可以長驅直入,朕也正好看看狼牙軍新騎的威力。”
李曄這話說得很驕傲自滿,趙破虜聽了卻是連連點頭。
狼牙軍新騎雖然只有三萬,但已有縱橫草原的戰力,這是事實,根本不需要謙虛。
這時候,李曄忽然想起一件事。
此次出戰新羅,勢必攻佔其所有領土,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治理這塊桀驁不馴的地方。鐵血手腕自然必不可少,譬如說大量遷徙此地百姓到江南去,但與此同時,也要馴化這裡的頑固之民。
而說到教化百姓,無空釋門也好,道門也罷,本事都遠遠不及儒門。
帝御仙魔
第九十五章 攻防應對
不出李曄所料,旬日後前往渤海國的使臣帶回訊息,渤海王大瑋瑎願意再度向大唐稱臣,服從大唐詔令。一起回來的還有渤海國的使者。
李曄沒有在遼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