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做了“生臣”,一個為君臣忠孝做了“死臣”。
對於鮑叔牙,可以看出他在“義”上偏重於管仲理解的“大義”,他是一個以國家社稷為重的人,所以,他後來會舉薦管仲,“鮑叔即進管仲,以身下之”,可見他內心世界純潔的“大義”。
解讀其三:由此,可以看出這三個人在“志”與“道”上的區別。
管仲和召忽是志同,道不合。
管仲和鮑叔牙是志不同,道合。
鮑叔牙和召忽是志不同,道也不合。
所以,最後產生的結果是鮑叔牙接受了管仲的意見,去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師,他們是“道合”。
未曾謀面的“君臣”
鮑叔牙雖然接受了任命,但怕教導不了公子小白這個頑皮的孩子,於是,經常去請教管仲。《管子》中也有一段管仲指教鮑叔牙的話:“為人臣者,不盡力於君則不親信,不親信則言不聽,言不聽則社稷不定。大事君者無二心”。這話後來成為兩個人狹路相逢的抉擇。
但是,公子小白並不是傳言中的那麼頑皮,他對鮑叔牙很尊敬,很禮貌,許多事情都去請教鮑叔牙,鮑叔牙不明白的時候,又去請教管仲,這其中的微妙聯絡也是潛藏在這段神秘歷史中的細節。
在此之前,管仲和公子小白幾乎沒有見過面。曾幾何時,或許公子小白和老臣高僖在談經論道時,曾經聽到過府門外管仲的叫賣聲,可能坐車經過管仲的攤位前,也可能在管仲被齊僖公罵吹牛趕出來時擦肩而過。
公子小白真正注意到管仲的時候,是管仲出任他哥哥的老師,也就是鮑叔牙做他的老師的那段時間。他遠遠地看見公子糾車上多了一個人,相貌魁梧英俊,隨口問身邊的鮑叔牙:“那個人是誰?我怎麼從來沒見過。”
鮑叔牙回答:“他是我的朋友,叫管仲,現在做公子糾的老師。”
既然是自己老師的朋友,公子小白也就不好問東問西,這是禮貌,直到管仲後來射了他一箭,他才開始在意這個似乎一直和他有著某種聯絡的人,但這都是後話。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治國策略推銷的失敗
管仲雖然提出了長遠的推測:非糾即白,但那是以後,目前齊僖公還沒有死,他的第一個目標還是要投向這位國君。既然齊僖公給了他一個做公子糾老師的機會,也同樣給了他一個接觸這位小霸主的機會。他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把他的策略推銷給這個國君,灌輸給這個國君,讓對方信服,用他的治國理論治理齊國,使齊國強大。
所以,他一開始其實就是個推銷員,是在春秋逐漸興起的策略推銷團體中普通的一員,當然他沒有那些厲害的“說客”般的口才,只有堅韌不拔的勇氣,每一次都厚著臉皮去敲開那些元首的大門。
每天,他找尋著機會向齊僖公說他那番已更加完善的治國策略,有時候他就在宮門口等,有時候託太監傳報,都沒有結果——大部分時間,齊僖公什麼人都不見。
後來,好不容易有一次機會,一個好心的太監看這個青年人幾乎每天都來,就在合適的時間幫他傳報,齊僖公才讓他進去,並表示耐心地聽他說一說他的治國策略。
“主公欲霸天下否?”管仲直截了當地問的第一句話。
齊僖公點點頭,示意他往下說。
“當今天下週王室……”管仲停下了,為什麼停下了呢?因為齊僖公睡著了,好像他的大論是催眠曲。他慘淡一笑,悄悄站起來,退了出去。
沒有多久,這位以武力有所建樹的小霸主齊僖公就這樣睡去了,再也沒有醒來,好像冬眠了一樣,沉靜在一個夢裡。
管仲的第一個希望破滅了。
《左傳》桓公十四年經(《左傳》為魯國史官所著,因此書中所有時間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