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5部分

水鄉一直給人以太平和富庶的印象,但在明朝中葉,杭州也曾經飽受倭寇蹂躪之苦。每一次倭寇揚帆入侵,都是沿錢塘江而上,最大的一次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倭寇萬餘人進犯直逼杭州。在那個年代,戚繼光大帥麾下的義烏兵曾經在此地留下過赫赫威名,迄今仍然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被廣為傳頌。但是到了崇禎年間的大明末世,最後的一點兒戚家軍餘裔也早已被埋葬在了遼東的渾河兩岸。現在浙江這邊的大明官軍,實際戰鬥力普遍還不如由地主縉紳們組織起來的鄉勇更給力。

總的來說,到了明末的時候,大明皇帝養著一支基本不能打仗的禁衛軍(京營)、近百萬只吃白飯不幹活的遠房親戚(宗室)、上百萬只存在於紙面上的幽靈軍團(衛所軍戶),還有一夥成天想著如何讓政府稅收斷絕、財源崩潰的陰險官吏(東林黨)。即使朝廷想要重新整頓軍備,也籌措不到最起碼的資金。所以,朝廷除了勉強擠出僅有的一點兒財政收入,供養最後幾支稍微象樣一點的邊防軍之外,就只能極為天真地希望老百姓在承擔沉重的賦稅徭役之外,還要自願自覺地主動自掏腰包幫朝廷保衛帝國……

結果,當髡賊入侵的訊息傳來之後,按照這個年代的慣例,劉知府很自然地緊閉城門,絕不出擊,同時又派人通知各處鄉鎮,號召當地的縉紳土豪們組織鄉勇,自己來保衛桑梓。而衙門裡的書辦也翻出了嘉靖年間的老檔案,稍微改了改年號、人名和地名,就原樣謄抄了若干份,隨即向四鄉八里發出了《關於在全杭州府範圍內加強團練建設的通知》和《關於杭州團練建設的幾點指導意見》等重要檔案……

當然,在這個時空沒有叫這兩個名字的檔案,但是類似內容的文告、札子之類的東西還是有的。考慮到浙江已經很久沒有打仗了,民間恐怕不會有多少軍事人才。所以按照嘉靖年間戚繼光抗倭的經驗,知府衙門給周邊鄉鎮發出的文告上,儘可能詳細地闡述了各村寨應該怎麼組織團練:每戶的16~60歲的男丁都要登記入冊,三丁抽一丁參加常備軍事訓練,男丁少的家庭可以幾家推舉一丁。甲長要起到“先鋒模範”作用,也就是說,每個甲長要充當“練頭”,親自帶領勇丁打仗。各村鎮都要設立公所,由當地縉紳出任公所團總。鄉勇們每天要操練,白天巡邏,晚上站崗,對周邊的河道和道路嚴加監視。同時規定了各村之間的聯絡訊號,一聲號炮是提醒各村有可疑狀況,兩聲是髡賊即將到來,三聲就是敵人已經到達。

這些文告上原本還附有建築圖樣,指導各地村鎮如何修築堅固的防禦工事。只是如今髡賊已經盤踞杭州郊外,馬上就要四出打草谷,根本沒那麼多時間給鄉民們搞什麼深溝高堤、高牆固壘了。所以,杭州府衙也只得告誡地方鄉紳們能守則守,實在守不住村鎮的話,就往遠處還沒遭兵災的縣城疏散……

※※※※※※※※※※※※※※※※※※※※※※※※※

在杭州西郊的餘杭鎮,還沒等到髡賊前鋒抵達,光是知府衙門發來的公文,就已經讓世居此地的沈陳兩大家族雞飛狗跳了——作為比鄰而居的地方勢力,這兩大家族平時多有齟齬,械鬥什麼的也是常有的事,但到了這等需要同仇敵愾的時候,兩家總算是還有點大局觀,暫時是不再去糾纏往日裡的那點兒舊怨了。

關於究竟是據守鎮子迎戰髡賊,還是交保護費花錢買平安的問題,今年已經八十多歲,小時候曾經親身經歷過倭亂的沈家族長沈天德,當即就站了出來,慷慨激昂地力主進行備戰。在他看來,根據當年抵禦倭寇的經驗,位於內陸的餘杭鎮只要練鄉勇,設水柵,派巡船,嚴密防範,就足以讓任何敢於竄犯餘杭的小股髡賊有去無回。而依靠沈家在官場上的勢力,砍下來的髡賊腦袋還能給自家的小輩謀個出身。

而看到鬚髮花白的沈家老族長激動得一邊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