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說這些奇奇怪怪的話?”
頓了一頓,笑笑說道:“看來是真有事情求我!嗯,是跟這個‘留學生’,有什麼關聯嗎?”
雙雙,你果真聰明。
關卓凡微笑著點了點頭。
“你就直說吧,”白氏端容說道,“不用再兜圈子了。不過。我還真是好奇。這個事兒。我能幫上什麼忙呢?”
“我還得再兜兜圈子。”關卓凡笑了一笑,“這個‘留學生’,分成兩種,一種呢,是已經成人了的,十八歲以上,至少得有一點洋文的底子,派出去。直接進美國人的大學堂,短則一年,長則三年——就是說,一到三年之後,就能回國派上用場的。”
頓了一頓,繼續說道:“還有一種,是十來歲的孩子,開了蒙,聰慧好學的,也不必有洋文的底子。出去了,先入人家的小學堂。一邊兒補習洋文,一邊兒學習功課,打好了底子,再升中學堂,最後,入大學堂。”
白氏輕輕地“哎喲”了一聲,說道:“這可得不少年頭啊!小小年紀就出洋了,回國的時候,已經是大人了——這,他們的父母,捨得嗎?”
好問題——我也正想問您這個問題。
至於“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和關卓凡“多年相處”,耳濡目染,白氏都曉得是什麼東東,並不需要特別的解釋。
關卓凡說道:“不捨得是肯定的。可是,如果頭腦開通、會想事兒的話,會曉得,這不僅是真正為了孩子好,也是真正為了全家上下好!想一想,這班孩子,可是第一批‘放洋’的,將來學成歸國,渾身上下,那不是金光閃閃的?”
“不論他們學的哪個行當——機器、鐵路、礦務、電報、水利、銀行、律法,一回國,都是該行當的‘翹楚’,略假時日,都是‘中流砥柱’,一個一個,都是將來的尚書、侍郎的底子!”
關卓凡說的天花亂墜,白氏聽著,不禁眼睛放出光來,連連點頭,說道:“還真是這麼回事兒!這學成歸國,一個個可都是‘洋翰林’了!也算光宗耀祖了!家裡邊兒,如果有幾個孩子,還真是可以挑一個,送到美利堅去‘留學’——特別是窮家小戶的,孩子‘放洋’歸國,全家子可都跟著發達了!”
“洋翰林”?嘿嘿。
不過,什麼“幾個孩子”,什麼“窮家小戶”——不知不覺中,白雙雙一句一句,可都是“切中肯綮”,都說到點兒上了——厲害!
如果只有一個孩子呢?
如果不是窮家小戶呢?
呃,還有,如果這個“孩子”,不是男孩子,而是……女孩子呢?
關卓凡暗暗地吸了口氣。
他已經預感到:今天這個“擂臺”,不好打。
關卓凡計劃中的“小留學生”,和歷史上的“留美幼童”,差相彷彿。
“留美幼童”由容閎首倡——就是本時空襄助關卓凡辦理洋務的那個容閎;曾國藩、李鴻章大力支援,師弟聯名上奏,最終促成其事。
曾、李的奏摺中說,“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學,約計十餘年業成歸國,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後可以漸圖自強。”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元年,即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後選派四批幼童,赴美國留學,原擬學習十五年,即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可是,光緒七年,即1881年,清廷便撤回大部分留美幼童,此時,距同治十一年,還不足九年。
可以說,“留美幼童”的事業,是半路夭折了的。
十分遺憾。
事實上,清政府對於這批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非常重視,真正是花了大功夫、下了大本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