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馬跟隨郤犨(chou)跨過邊境進入魯國。在此期間,郤犨一直注意觀察著國君的神態,看到國君表情裡充滿厭惡,但終究還是聽從他的話加快腳步,郤犨暗自鬆了口氣。

國君是個沉不住氣的人。郤至在路上藉故在路上殺了他的嬖人孟張後,國君一回到國都新田,第一件事就是與其親信的計劃對付三郤。以頑劣態度玩弄政治的小國君,壓根沒想到對此事保密,結果,國君在王宮商議對付三郤,宮外的三郤已經聽到風聲,他們馬上召開緊急家庭會議,討論對策。

會上,郤錡首先發言:“國君要對我們不利了,我的意見是,馬上召集我們全家族和同黨的力量,群起而攻之。即使不能勝利,也要讓國君面臨危險,如何?”

三郤中最傑出的郤至跳出來反對:“我不同意!人所以立身世上,靠的是信、智、勇三條。有信者不會背叛國君,有智者不會不害民,有勇者不會作亂。拋棄了這三條,誰還會幫我們呢?如果我們現在作亂,必然連累更多無辜的人和我們一起喪命,即使想保全自己,可能嗎?還是等待國君的處置吧。我們郤家是受到國君的恩惠才建立了黨羽,有了黨羽反過來又和國君拼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罪了!”

三郤當中,掌權家主是郤錡,郤至是家族難得的英才、智者,而郤犨之所以官位列於郤至之上,不是因為他的智商,而是因為他的輩分………他是郤至的叔叔。故此,在郤至、郤錡發言後,郤犨決定聽從這兩人的安排。那就是:耐心等待國君,不做任何反擊。

智者郤至提出這個建議,不是因為他的愚蠢,而是因為他的自信,他認為國君終究是封建人,晉國終究是法治社會,國君想要依法處置封建領主,不能不經過他們之手………郤家掌管司法,而雙方真要對薄公堂,郤家自認沒有過失:比如他們屠滅趙氏是根據前任國君的命令;射殺孟張,依據的是封建法。郤家處處依法辦事,有什麼可怕?

果然,國君在王宮召開會議後,對付三郤的事再無聲息。似乎在國君的寵臣當中,意見也不統一……此後,各項重大國事接踵而來,國君似乎忙的沒空組織殺手了。但郤犨也不放心,他這一路都在細心觀察著國君的神態,希望能找見蛛絲馬跡的預兆。

其實,三郤之所以同意郤至的主張,是因為他們的貪婪,他們認為自己在這位子上多坐一天,就可以多勒索附庸國一天,多壓榨國內中小貴族一天,而三郤以往獲得的巨大利益使他們不願早早放棄,他們忘記了利益爭奪背後的血跡,所以國君現在沒有大動作,他們寧肯如此僵持下去,也好繼續收穫利益。

郤犨動身了。

同日,趙城。

趙武在全城百姓翹首企盼中進入城中,當時,幾乎所有的庶民都湧出了自己的房門,站在街道邊用搜尋的目光看著入城士兵,當看到趙氏私兵中大多數人都能回家後,他們長長的出了一口氣。隨即,呼兒喚女聲響成了一片,百姓們呼喚著佇列中親人的名字,確認他們的完好歸來。

城門口放著一尊大鐵鼎。在趙武出戰的這些日子裡,趙城的刑鼎終於鑄成。但師偃沒有采用趙武的建議,在石頭上刻下刑律而後製作成石壁公示,他覺得如此不夠莊嚴。但真要鑄造青銅鼎器,身為小領主又顯得不符合禮制,於是師偃就採取了一種變通方法:鑄造了一隻鐵鼎。這尊鐵鼎不方不圓,鼎壁非常單薄,整體形狀與其說像傳統的鼎,不如說更像一口四足鐵鍋。師偃就用這種方法打了個擦邊球,而後將趙城刑律銘刻在鼎身,實現了封建的最後一步:封地司法權的統一。

如今,鐵刑鼎下燃放著熊熊大火,鼎爐內堆著燒紅的炭。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