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不起頭來,其後兩千五百年曆史中,整個中華民族在這兩位忠義之人面前都抬不起頭來,這兩個人簡直像一座豐碑,讓後人無法超越,無法仰視。
伍舉在一旁驚歎良久,也感慨說:“公平、公正!程罌是怎麼想到了這一點?精闢啊!沒有了“公平公正”存在的世界,誰還有奮鬥努力的心思?我當初不是為了追求一個公正的待遇,要求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曾經想離國而去,但現在我雖然回來了,可我得到了公正的待遇了嗎?”
伯州犁與伍舉驚歎不已。他們確實應該驚歎,趙武說的這番話不是他自己的智慧,是整個西方歷史學家數百年的集體努力。
在“馬太效應”提出之後,整個西方歷史學家都在思考歷史上的強國是如何衰落下去的,他們明明佔有了弱者的一切利益,但他們卻依舊被其它人取代……歷史學家最終得出了結論:當社會失去了公平,以至於各階層開始板結,當官的永遠是“官二代”,發財的永遠是“富二代”,社會資源都被瓜分、劃分好勢力範圍禁止庶民進入。於是“窮二代”只能繼續做“窮三代”,庶民的努力無法獲得相應的回報,如此,國中人才開始用腳投票,“楚才晉用”強者理所當然衰落下去了。
而所謂公平的機會,大約說的是“契約精神”。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按勞付酬。每個人付出了相應的勞動,就應該得到報酬,而不是“說你能行,你就能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而且不服不行!”
楚國的狀況就是後者。面對趙武掀起的社會改革浪潮,楚國在生存競爭中逐漸落後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晉國會越發的強大,楚國將繼續衰落,但直到它滅亡的那一刻,楚國依然要強烈的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所以屈原才會得到歷史上的不公正待遇。逃亡到吳國的伍子胥曾尖銳指出:“楚執政眾而乖”,意思是楚國執政更換的很快,每次換一個新執政,都選擇無賴坐那個位子。
趙武說這番話時雖然細聲細語,但神態當中卻帶著不可一世的驕傲。他確實值得驕傲,當他說這話的時候,中原大地只剩下一個“王”了,楚國願意媾和的基礎是滿足趙武的首要條件:楚王去王號。接下來進行的談判是楚國這位封君的大臣,與伯主國大臣之間的事,即:卿與卿之間的會談。趙武作為伯主國“冢宰(意為管家,當時稱為執政)”出場,而楚國必須派出自己的令尹,才符合標準。
楚國前任執政是子木,子木不幸陣亡後,歷史脫開了原先的軌跡。公子圍(子圍)成了新任的令尹。此時,子圍頭上還有另一個官銜:楚國大司馬(三軍統帥、國防部長)。但他這時拒絕出面,那麼趙武不得不退下來,讓符合級別待遇的其他人跟伯州犁、伍舉商談條約細則。
列國統帥在金頂亭上討論一番之後,都認為對於楚國下一任國君來說,公子圍是最兇猛的毒藥,現在公子圍政權與軍權一把抓,今後楚國想不動亂都很難。基於這種覺悟,聯軍統帥對協議能否達成顯得很不熱心。他們個個歸心似箭,準備等到晉國的援軍到了之後,開始逐批開拔……在大家的殷殷期望當中,張趯與祈午走馬上任,兩人倒是不慌不忙,嚴格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很認真的洽談著盟約中的每一個措詞。
此時,歷史已經嚴重的脫離了原先的軌跡,原來歷史當中晉楚第二次“弭兵之盟”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趙武的“城下之盟”,而這份“城下之盟”是祈午與張趯透過艱難的談判爭取來的。
趙武本來期望一份“入盟”,但他也知道入盟殺傷力太大,浪漫多情的楚國人在國家滅亡之後,還發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吶喊。面對這個不屈的民族,趙武還是稍稍做出了讓步,他一路叫嚷著要得到一份“入盟”,最終得到一份“城下之盟”,他已經很滿意了……怎麼也得給楚國人留點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