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2章 論道青城山

遊裡讀到這句話,最開始還以為是三個境界的不同的真人。後來,自己證道,才知道以前的認識是錯誤的。於是,回答道,

“三位一體。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落腳於心念,神人落腳於功業,聖人落腳於名望。心念是基礎,功業是手段,名望是結果。”

那年輕人了怔了怔,又點了點頭,繼續發問,

“修行大道,各家都有各家的法門,道友是否認為有通用的施為之法?”

果然想了一下,說道,

“有。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第二步,用心若鏡,不將不逆,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第三步,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果然講完這三句,大殿中一片安靜。莊子的這些語句,在場的大多數人可能都讀過,但能夠將它們串聯起來,作為具體的修行步驟,還從來沒有人想過,更沒有人做過,更不談用它來作為修行的具體步驟了。高宗明覺得這次讓果然參與論道,真是不虛此行。

“第一步也可以和道德經的第16章相互參照。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果然在安靜的大廳中又做了一句補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一個聲音從後面遠遠傳來。這名修士顯然是熟讀了莊子,直接對果然進行考校。

“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對這種只需要記憶的東西,果然是不害怕的。他的聲音立刻響徹在大殿裡。

這時,一個坐在左手邊的坤道,起身揖首問道,

“大道有境界之分嗎?如何知之?”

到目前為止,果然所瞭解的修行境界劃分還是從唐薇和吳婷那裡得知的。很顯然這位道友問的不是具體修行境界,而是方向性的境界。果然沉默了好一會。大家正因為他回答不出來的時候,卻聽見他說道,

“有,可以分為四重境界。第一層境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第二境界,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第三層境界,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第四層境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矣。”

“芸芸眾生當在第四層境界。一般的修行者大都落在第三境界。少數則在第二境界。”

“嗯,這種分法從未聽說過,只是聽說煉氣、築基、金丹等等。”一位長老撫著鬍鬚說道。

“這是一種大境界,不同於具體的修行境界,當是認知上的大境界。”另一位長老說道。

回答完這個問題。果然以為自己可以休息一會兒。這時,最前排坐著的一個小道士起身問道。他坐在最前排,果然看見他猶猶豫豫了好久,才鼓起勇氣問這個問題。

“道,可得學耶?”果然一邊搜尋,一邊思考。透過這次的回答,以前他忽略的問題和疑問,在心中漸漸明晰起來。

“不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兩者南轅北轍。”

“但有一個小故事你可以借鑑。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小道士聽完,一副懵懂的樣子。旁邊一個道士輕聲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