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文字獄等外因。
想證明這一點,用不著旁徵博引,只需根據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一書,稍加申述,就完全夠了。我不敢說,梁的論點是百分之百地準確、完善,但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他首先講到時代思潮,他說:“其在我國自秦以後,確能成為時代的思潮者,則漢之經學,隋唐之佛學,宋及明之理學,清之考證學,四者而已。”他的意思是說,考證之學是中國幾千年的學術史上時代思潮之一。如果承認這個觀點,則應該從宏觀方面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囿於有清一代的文字獄等。
梁啟超對於這個問題又進一步進行了論證。他認為,在中國學術史上,“學派上之‘主智’與‘主意’、‘唯物’與‘唯心’、‘實驗’與‘冥證’,每迭為迴圈。大抵甲派至全盛時必有流弊,有流弊斯有反動,而乙派與之代興。乙派之由盛而弊,而反動亦然……唐代佛學極昌之後,宋儒採之,以建設一種‘儒表佛裡’的新哲學,至明而全盛。”全盛之後,流弊斯出。梁啟超把這種流弊歸結為兩點:一曰遏抑創造,二曰獎勵虛偽。清學起而矯之。他說:“清學之出發點,在對於宋、明理學一大反動。”極簡略地說,梁啟超就是這樣解釋清學之興的,而清學的代表就是考證之學。我覺得,這樣從學術發展規律上來說明清代考證產生的原因,理由是充足的,是能夠說服人的。
梁啟超又把每一個思潮之流劃分為四個時期:一,啟蒙期;二,全盛期;三,蛻分期;四,衰落期。把這四個時期的分法應用到清代思潮上,他認為啟蒙期的代表人物是顧炎武、胡渭、閻若璩;全盛期的代表人物是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至於蛻分期與衰落期與我現在要談的問題無關,這裡不談了。在第一、二兩期中,梁啟超又把全盛期的代表人物名之為正統派。他說“正統派則為考證而考證,為經學而治經學”。“其治學之根本方法,在‘實事求是’,‘無徵不信’。其研究範圍,以經學為中心,而衍及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輯逸,等等。而引論取材,多極於兩漢,故亦有‘漢學’之目。”梁啟超在這裡講的就是清代考據學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內容。
我在上面只是非常簡略地介紹了一下樑啟超對於清代考證的論述。讀者倘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讀他的原著,我不再介紹了。總之,我認為,梁啟超的看法是可信的。因此,清代考證之學的興起是中國學術發展的內因所決定,與文字獄之類的外因無關。這就是我的看法。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我的考證
1988年6月9日
我在上面敘述中,甚至在“總結”的“學術研究發展的軌跡——由考證到兼顧義理”中,都談到了考證,但仍然覺得意猶未盡,現在再補充談一談“我的考證”。
考證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把它捧到天上去,無此必要;把它貶得一文不值,也並非實事求是的態度。清代的那一些考據大師,窮畢生之力,從事考據,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好多古書,原來我們讀不懂,或者自認為讀懂而實未懂,透過他們對音訓詞句的考據,我們能讀懂了。這難道說不是極大的貢獻嗎?即使不是考據專家,凡是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學者,有時候會引證一些資料,對這些資料的真偽遲早都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考證工作。這些幾乎近於常識的事情,不言自喻。因此,我才說,考證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而且考證之學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是有的。科學研究工作貴在求真,而考據正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焉能分什麼國內國外?
至於考證的工拙精粗,完全決定於你的學術修養和思想方法。少學欠術的人,屬於馬大哈一類的人,是搞不好考證工作的。死板僵硬,墨守成規,不敢越前人雷池一步的人,也是搞不好考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