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章 費迪南德一世 - 4

當費迪南德(Ferdinand)在1520年代掌控波希米亞(bohemian)領土時,其宗教形勢相當複雜。

波希米亞的德意志人口由天主教徒和路德教徒組成。

一些捷克人對路德教(Lutheranism)持開放態度,但大多數捷克人信奉領聖參派胡斯主義(Utraquist hussitism),少數人則信奉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

其中,許多領聖餐派教徒傾向於與新教徒結盟。

起初,費迪南德接受了這一現狀,並給予了波希米亞領地(bohemian estates)相當大的自由。

然而,到了1540年代,形勢發生了變化。

在德意志(Germany),雖然大多數新教諸侯此前支援與皇帝進行談判,甚至在戰爭中支援過他,但他們在這一時期變得越來越對抗。

有些甚至與皇帝開戰,而許多波希米亞(不論德意志人還是捷克人)新教徒或領聖餐派教徒同情他們的立場。

1547年,費迪南德和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參與了查理五世(charles V)對德意志新教徒的勝利戰役。

同年,他還擊敗了波希米亞的一場新教起義,在這場起義中,波希米亞的領地和大部分貴族拒絕支援他在德意志的戰役。

這使他得以加強自己在該地區的權力。

他集中化了行政管理,撤銷了許多城市的特權,並沒收了財產。

費迪南德還致力於加強天主教會在波希米亞領土上的地位,並支援耶穌會士(Jesuits)在當地的建立。

---

在1550年代,費迪南德(Ferdinand)在帝國舞臺上取得了一些關鍵勝利。

與他的兄弟不同,他反對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的藩侯阿爾布雷希特·阿爾西比亞德斯(Albert Alcibiades, margrave of brandenburg-Kulmbach),並參與了對他的擊敗。

這一失敗,再加上費迪南德的德意志風格,使他在新教諸侯中比皇帝更受歡迎。

這讓他在解決帝國宗教問題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德意志諸邦經過幾十年的宗教和政治動盪後,查理五世下令在奧格斯堡(Augsburg)召開一次全國性的帝國議會(diet),各個邦國將在會上討論宗教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查理五世本人沒有出席會議,而是授權他的弟弟費迪南德來“處理並解決”領土、宗教和地方權力的爭端。

會議於2月5日開幕,費迪南德透過勸說、威脅和引導各代表達成一致,並於9月25日宣佈了三項重要原則:

第一項原則是“教隨國定”(cuius regio, eius religio),規定一個國家內部的宗教統一。

君主的宗教即為國家和其全體居民的宗教。

那些無法遵從君主宗教的居民被允許離開,這在16世紀是一個創新的概念。

各代表就這一原則進行了廣泛討論,最終在仔細審查問題和提出的解決方案後,對其措辭達成一致。

第二項原則是“教會保留條款”(reservatum ecclesiasticum),涵蓋了教會國家的特殊地位。

如果教會國家的主教改變了宗教,居住在該國家的男性和女性不必跟隨改變。

相反,主教被期望辭去職務,儘管這一點在協議中並未明確規定。

第三項原則,被稱為“費迪南德宣告”(declaratio Ferdinande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