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1章 西吉斯蒙德一世 - 2

產的恢復過程。

貴族們聚集在城市附近,召集人力資源,呼籲對摩爾多瓦(moldavia)進行軍事行動。

然而,較低和中層的貴族組織了一場叛亂,迫使國王放棄其風險較大的改革。

貴族們向他提出了36項要求,最引人注目的是停止博納女王進一步的土地收購,免除貴族的什一稅,確認和擴大貴族的特權,以及透過一項關於不相容性(Inpatibilitas)的法律——即個人不得在國家內擔任兩個或多個官方行政職務。

引入不相容性法律的目的是防止富裕的大貴族過度霸佔權力,損害較小貴族的利益。

然而,叛亂很快顯現出貴族領袖們意見不一,達成和解幾乎不可能。

抗議者力量不足以對國王發起內戰,最終同意了一項被認為是妥協的方案。

西吉斯蒙德拒絕了他們的大部分要求,但在次年接受了不相容性原則,並同意在國王在位期間不強迫選舉未來的國王。

之後,貴族們幾乎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便返回了各自的家中。

---

西吉斯蒙德一世與莫斯科的瓦西里三世(Vasili III of muscovy)間歇性地交戰,自1507年開始,這一時期波蘭軍隊尚未完全在他的指揮之下。

隨著瓦西里發現西吉斯蒙德在賄賂可汗·梅恩利一世(Khan me?li I Giray)攻擊莫斯科大公國,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1512年12月,莫斯科軍隊進攻立陶宛大公國,企圖佔領斯摩稜斯克(Smolensk),這是連線俄羅斯與歐洲的重要貿易中心。

1513年的初次六週和四周圍城戰均以失敗告終,但該城在1514年7月落入莫斯科軍隊之手。

此後,俄羅斯在戰場上遭遇了一系列災難性的失敗。

1512年,立陶宛的大元帥康斯坦蒂·奧斯特羅夫斯基(Konstanty ostrogski)掠奪了塞維里亞(Severia)地區,並擊敗了約6000名俄羅斯軍隊。

1514年9月8日,在奧爾沙戰役(battle of orsha)中,莫斯科遭遇重大失敗,未能將所有前基輔羅斯(Kievan Rus')的土地置於其統治之下。

波蘭利用這一戰役進行宣傳,激發了強烈的反俄情緒。

一封寄往羅馬的信中指出:“莫斯科人不是基督徒;他們殘忍而野蠻;他們是亞洲人,而非歐洲人;他們與土耳其人和韃靼人勾結,企圖摧毀基督教。”

儘管取得了勝利,波蘭-立陶宛軍隊卻無法迅速恢復斯摩稜斯克。

1518年,在波洛茨克(polotsk)的圍城戰中,俄羅斯軍隊再次被擊敗,傳說立陶宛軍隊因目睹其守護聖人聖·卡西米爾(Saint casimir,西吉斯蒙德的哥哥)而受到鼓舞。

然而,歷史學家將這一說法稱為民間傳說。

1522年,立陶宛與莫斯科簽署了一項停戰協議,延續至1534年。

1534年,當大元帥耶日·拉茲維維爾(Jerzy Radziwi??)和韃靼人掠奪西俄羅斯時,莫斯科人出於報復再次入侵立陶宛。

最終,他們在1535年被波蘭指揮官揚·阿莫爾·塔爾諾夫斯基(Jan Amor tarnowski)及其盟友在斯塔羅杜布(Starodub)擊退。

這場失敗增強了波蘭-立陶宛聯盟東側的防禦,直到1558年利沃尼亞戰爭(Livonian war)的開始。

---

1515年,西吉斯蒙德一世與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