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章 的黎波里 - 2

擊。

時任第三任美國總統的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拒絕了這一要求,並從美國派遣海軍力量封鎖的黎波里。

第一次巴巴里戰爭(First barbary war,1801-1805)持續了四年。

1803年,的黎波里戰士俘獲了美國海軍重型護衛艦費城號(USS philadelphia),並將其指揮官威廉·班布里奇艦長(captain william bainbridge)及整個船員俘虜。

這是在費城號駛入的黎波里港時擱淺後發生的。

儘管在擱淺後的黎波里的炮艇多次開火,但未擊中費城號,最終班布里奇艦長決定投降。

隨後,費城號被敵軍用於對抗美國,停泊在的黎波里港作為炮臺,而費城號的軍官和船員則被關押在的黎波里。

次年,美國海軍斯蒂芬·迪凱特中尉(Lieutenant Stephen decatur)率領一支勇敢的夜間突襲隊成功燒燬了費城號,防止其落入敵手。

迪凱特計程車兵點燃了費城號併成功撤離。

戰爭中的一件重要事件是外交領事威廉·伊頓(william Eaton)發起的遠征,目的是推翻帕夏並扶植其流亡的哥哥上臺,後者承諾會滿足美國的一切要求。

伊頓率領一支混合部隊,包括約500名美國士兵、水兵和海軍陸戰隊員,以及希臘、阿拉伯和土耳其僱傭軍,從埃及亞歷山大出發,橫跨埃及-利比亞沙漠。

在三艘美國軍艦的支援下,伊頓成功佔領了德爾納(derna)。

不久後,1805年6月3日,雙方達成和平協議。

帕夏放棄了要求,並依據1805年與的黎波里簽訂的條約,收到了60,000美元作為費城號船員的贖金。

1815年,由於進一步的衝突以及早前的失敗所帶來的羞辱,班布里奇艦長和斯蒂芬·迪凱特(Stephen decatur)率領美國艦隊再次訪問的黎波里,並迫使帕夏滿足美國的要求。

這便是第二次巴巴里戰爭(Second barbary war)。

---

1835年,奧斯曼帝國利用當地內戰的機會重新確立了直接統治權。

自那時起,的黎波里由奧斯曼帝國的高門(Sublime porte,用來統指位於伊斯坦布林的奧斯曼帝國中央政府)直接控制。

1842年和1844年的叛亂都未能成功。

1881年法國佔領突尼西亞後,奧斯曼帝國大大增加了的黎波里的駐軍。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