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隨之加快,帶來一系列生理活動的改變。人處在低氣壓的環境中,會因吸入的氧不足而導致血氧偏低,血氧低到一定程度,人會感覺口眼乾燥、胸悶、氣喘、噁心嘔吐甚至發生神經系統障礙。氣壓低還容易誘發心臟病、腦卒中和肺水腫。人們常說的高原反應就是低氣壓帶來的麻煩,因為氣壓是隨著海拔高度上升而降低的,海拔越高,氣壓越低,有心腦血管方面疾病的人到青藏高原旅遊的話,一定要聽取醫生的意見,做好必要的保健準備。氣象學的資料表明,氣壓不僅受海拔高度影響,還與空氣溫度、大氣密度、地理緯度等有關,一年中不同的季節,甚至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氣壓都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中醫理論強調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環境保養身體,既是明智的,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氣溫與體溫
體溫是人體健康的一扇視窗。體溫與健康直接相關,氣溫又對體溫有一定影響。我們沒有理由懷疑氣候與健康有直接的關聯。也許會有人說,不論冬天和夏天,人的正常體溫都是36�5℃,看不出氣溫對體溫有影響啊。若要明瞭環境溫度對物體的影響,不妨用一杯水來說明,不同的季節,這杯水的溫度肯定是不相同的,而且與它所處的環境溫度相同。人在不同的季節保持相同的體溫,完全依賴於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有人提出過一個有趣的問題:同樣都是20℃氣溫的情況下,夏天穿襯衫不冷,冬天穿毛衣不熱,這是什麼道理呢?其實,發生這種有趣的現象,與季節背景有關,如果是長時間20℃的氣溫,就不會有這麼大的穿著反差。對這個問題,最基本的解釋是與空氣溼度有關。夏天溼度大,人體不容易散熱,冬天氣候比較乾燥,體熱發散比較快。應該說這只是原因之一。這種現象還與人的感覺溫度有關。曾有人用試驗的辦法來證實人有“感覺溫度”的現象。風速是影響人體溫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樣氣溫的情況下,風速越大,人體散熱越快,越容易感覺寒冷。如果風速相同,氣溫越低,風速的影響作用越明顯。有人透過試驗得出如下結論:當氣溫在0℃以上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溫度會下降3~5℃;氣溫在0℃以下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們寒冷感覺下降6~8℃。這個試驗說明,冬季里人長期處於低溫環境,對散熱比較敏感,喜暖畏涼。人體的感覺溫度,個體差異非常大,民間有句俗語說:“4月、8月亂穿衣”,說的是農曆4月和8月,人們的穿著差異很大,從短袖襯衫到輕便毛線衣,會同時出現在街頭。形成這種景觀,也許與人的調節能力有關,氣溫驟變時,身體調節能力強的人適應性比較好,反之則會感覺難受,需要及時增減衣服來幫助適應氣溫的變化。一旦過了這個季節交替的時間,這種“亂穿衣”的現象就自然消失,人體已經完成適應性調節了。人體的調節能力是可以透過有意識的鍛鍊得到提高的。經常進行戶外活動的人,無論耐寒和耐熱性都會比少到戶外活動的人強,如果從小堅持鍛鍊,效果更加明顯。 txt小說上傳分享
順天應地說健康(2)
地裡“長”出來的疾病
植物與人類的親密關係,大概比動物更久遠,植物是人類最早的衣食之源,現代人對花卉栽培的喜愛,沒準就是從遠古祖先的基因遺傳下來的呢。但是,正如王安石《春風》詩所描述的:“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惡。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植物與人類也是如此。五穀、瓜果、蔬菜等,都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茶葉、檳榔、咖啡等,則是人類喜愛的休閒食品。還有更多的植物,成為治病的良藥。利用天然植物治病,這是中華祖先的智慧。但是,植物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也會形成自身的特性,一方面適應氣候,一方面防禦天敵,故此,不少植物是具有毒性的。而且毒性物質的作用方式多種多樣,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