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江邊。才是穩妥的處置辦法。”
中行吳點點頭:“東郭離,你雖然是個商人,但對軍事也很在行啊……你的建議很好,不過,與其在郢都城下只駐紮一支小部隊,不如將兵力平均分配,以便彼此呼應。範鞅,你和列國聯軍分別立營於郢都城下,我帶領大部隊駐紮江邊。如果你們這裡受到攻擊,可以點燃烽火,以便我隨時救援。”
所謂聯軍,就是各國派來的雜牌部隊,他們將與晉國部隊聯手監控楚國都城,直到雙方正式締約完成,這也是“城下之盟”應該走的儀式。
範鞅立刻響應:“沒錯,這座大營現在對我們來說太空曠了,不如我與聯軍分別在這座大營左右紮下兩個稍小的營盤,而這座營房乾脆就出售給商人吧!咱今後的輜重物資全靠商人們承運,此時討好他們一下,至少能讓我們過的舒服一點。”“就這麼定了!”中行吳擊掌響應。
太陽落山了,趙武因為被楚國的橫生枝節耽擱了行程,以至於,此時離第一天的宿營地還很遙遠。暮色中,趙武不得不命令士兵點起火把,連夜趕路。
這條大路是由商人們承包新建的戰備大道,碎石硬化的路面很平坦。車馬粼粼,行進在道路上,既輕快又方便。隊伍沒有在路上停頓,等整個隊伍全部亮起火把的時候,行進在路上,彷彿在銀河中徜翔,向前望,一片燈海看不到盡頭,向後望,燈海一片無邊無際。遊動的星河奔流不息,趙武在自己的戰車上搖晃著,欣賞著前後左右的燈光。稍傾,渺渺的歌聲響起,初時細不可聞,漸漸全軍轟然響應。
士卒們齊聲歡唱的是《詩經。小雅。出車》:“我出我車, 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召彼僕伕,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這是《詩經》中少見的一首凱旋歌,歌詞大意是:“我履行義務出兵(兵車),待命在那牧地。出自天王所居,讓我來到此地。召集駕車武士,為我駕車前驅。國家多,事多難,戰事十萬火急。我履行義務出兵,集合誓師外郊。插下龜蛇大旗,樹立幹旄大纛。
鷹旗龜旗交錯,何不招展揮搖?心憂能否殲敵,士兵行軍辛勞。周王傳令南仲,前往朔方築城。兵車戰馬眾多,旗幟鮮明繽紛。周王傳令給我,前往朔方築城。威儀不凡南仲,掃蕩狼玁狁(異族胡人)獲勝。先前我去之時,麥苗青青夏初。今日凱旋歸來,大雪落滿路途。國家多災多難,閒居那有功夫。
難道我不想家?恐有緊急軍書。草蟲咕咕鳴叫,蚱蜢蹦蹦跳跳。沒見想念的人(未見君子),內心憂思縈繞(憂心仲仲)。見到想念的人(既見君子),心中鬱悶全消(我心則降)。威風凜凜南仲,將那西戎打跑。春日緩行天宇,花木豐茂蔥鬱。黃鵬唧唧歌唱,女子採蒿群聚。押著俘虜審訊,高高興興回去。威風凜凜南仲,玁狁猶全被驅除。”
詩中,“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途”與《采薇》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幾乎意境相同,但表達的情緒截然相反。兩首詩同樣說的是為對抗異族侵略而出戰,《采薇》表達的情緒是厭戰、不戰,及思歸,深受後世儒家所倡導。《出車》表達的是以戰為榮,前者是儒家,後者則是典型軍國主義,正適合霸主國晉國士卒來歡唱。
第二百六十六章 不給面子的宋國執政
陣陣的歌聲中,墜在隊伍末尾的宋國左師向戎與鄭國大夫良霄彼此面面相覷,停了許久,向戎感慨說:“就這樣一個輕聲細語說話的人,卻讓整個世界屏住呼吸,側耳傾聽……良霄,之前你能想到這點嗎?”
良霄毫不猶豫的回答:“之前,任我如何大膽預測,我也想不到這樣一位“弱不勝衣”的人、這樣一位語氣柔和的人,卻讓百年霸主楚國不得不低下橫蠻百年的頭顱,這大概就是所謂:有理不在聲高的寓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