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章 核對神話歷史

而除去“十日”和“民害”又是堯的命令。

那麼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十日”也是當時的權力者,是繼承了“帝俊”權力的那批人。

也就是說,羿射九日這個神話中的羿就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多個掌權者事件雜糅之後的結果,這些事件隱藏著這些掌權者當時的意志和行為。

帝俊以帝的正面形象出現,卻又沒有直接約束自己作惡的孩子。那便有極大可能,他在“十日作亂”的時候就已經因為其他客觀因素無法干涉人世了。

從神話與歷史雜糅的角度來講,帝俊是黃帝,“十日”指的就並非他的親生孩子,而是他死後還在繁衍的血脈部族。

可能指的是十個黃帝部落內部的氏族首領,也可能指的是十個氏族本身,還有可能指的就是十個擁有崇高地位的人。

因此在神話中,他們以“行惡事,卻無噁心”的中立神獸形象出現也是情理之中了。

畢竟黃帝部落就是當時絕對正確的最高統治者,權力中央的惡人可以被清理、驅逐,但是絕對不能公開說他們錯了。

一個兩個還好,有助於樹立“清正廉潔”的形象,可自我淨化的人數一多,必然會動搖自身政權的神聖性和正確性。

所以只能用金烏散播的炎熱暗指這些金烏的惡行。

莊稼死亡,無法勞作,大機率是在暗示這些位高權重的黃帝后裔掠奪所有部落、所有人民的財產。

而羿誅殺惡獸,大機率指的是堯對外鎮壓其他部族、對內肅清墮落勢力。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當時鎮壓的應該是炎帝一脈的部族或者說蚩尤九黎一脈的部族。

那些部族為了反抗黃帝部族的暴政,因此不斷組建反抗武裝。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鎮壓了這些反抗部族,又剷除了“十日”。

雖然用“又”做關聯詞,但是其實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也很值得細細思考,並不是想當然就能得出結論的。

甚至在神話與歷史之中,堯、舜、禹這三位統治者的立場很值得推敲和琢磨。

王遙曾經就覺得歷史中的“堯、舜”其實是一個“人”,“禹”則是另一個“人”。但這種想法的佐證資料不足,王遙也就將這個猜想放在了思維深處。

因為在堯、舜執政時一直髮動反抗武裝力量的三苗、九黎等部落,在禹執政之後便再沒有發動過任何暴動。

拋開他們被徹底消滅的因素——因為他們最後一次暴動是自然解散,並且之後也沒有記載過對他們的征伐,所以他們大機率是徹底臣服而不是被徹底消滅。

那麼大機率只存在這兩種可能性。

一是,他們不滿的是黃帝部落的某些權力者,在禹即位時期已經被全部消滅,所以他們心甘情願臣服。

二是,他們不滿的是更傾向黃帝部落的堯、舜,禹的立場相對來說更加公平,達到了他們訴求的底線,再為此發動戰爭並不划算,所以他們心甘情願臣服。

作為堯、舜之後的禹,是不太可能有傾向非黃帝部落的可能性的,如果他真更傾向外族,那他大機率不會繼舜之位。

並且在地球歷史中記載的“少康中興”也證實了舜所在的有虞氏是跟禹的氏族立場一致的,那麼堯舜禹三位統治者應該沒有任何立場上的對立才對。

所以堯、舜、禹大機率是三個政治立場相同的“人”,只是堯、舜在黃帝部族內部沒有發生重大矛盾衝突,而禹則在黃帝部族內部遭遇到了比較多的阻力。

因此羿射十日這個神話中,羿大機率指的並非只是“堯”一個人主導的事件,而是很多位權力者主持的事件一起雜糅,其中甚至包括“十日”那些最後被清除的人所主導的事件。

當然,也有可能雜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