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坐,任何事情都是八旗討論後才執行,自己從不擅自做主,類似於所謂的“原始部落民主制”。
當然,任何雄才大略的帝王,都無法長期容忍這種大權旁落的尷尬狀態。所以等到皇太極在汗位上逐漸坐穩了之後,就開始對幾個兄弟動手,先是圈禁了阿敏,又在去年設計弄死了莽古爾泰,同時藉著一些小罪,逼得代善服軟。然後一步步的推行漢人的帝王制度,試圖確立自己在八旗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問題是,八王議政和四大貝勒平起平坐的制度,皇太極可以一步步設法推翻,但努爾哈赤定下的八旗制度,卻是輕易更改不了的——所謂的八旗,本來就是努爾哈赤使用武力,把建州女真和其他各部女真強行融合起來的雜糅勢力。除卻女真八旗之外。又有蒙軍旗、漢軍旗等等分別。當初之所以要劃分開來,就是因為各個旗、各個民族之間差異巨大,很難在短時間內融合到一起。
儘管努爾哈赤讓自己的兒子和侄子都當上了各旗的旗主,企圖把八旗變成愛新覺羅家的私產。但問題是,有句話叫做屁股決定腦袋,當愛新覺羅家的諸位小輩們成為了旗主之後,就不得不開始為自己的旗爭取利益。從努爾哈赤起兵到皇太極繼位的這些年裡,八旗之間的內鬥傾軋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當崇禎皇帝為朝廷黨爭而苦惱不已的時候,皇太極又何嘗不是為了平衡八旗勢力而絞盡腦汁呢?
因此,在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較量的過程之中,為了制衡兩紅旗、兩藍旗這些根深蒂固、傳承以久的老勢力,皇太極不得不借力打力,反倒是不斷抬舉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的兩白旗。再加上多鐸和阿濟格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多爾袞又是多謀善斷的智者,所以兩白旗便不斷的壯大起來。等到皇太極終於鬥倒了其他三大貝勒之時,兩白旗也已經一步步地發展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對此,皇太極不是沒有想過要下手對付兩白旗的多爾袞兄弟,可多爾袞的勢力龐大,地位高貴,行事作風又十分恭謹,分派給他的差事也做得不錯,而且各旗的親貴,甚至是兩黃旗的年輕親貴們,也都是願意和多爾袞交結,皇太極根本找不到什麼合適的理由來對付兩白旗和多爾袞兄弟。
更何況,幾乎就在皇太極最終擊敗其他三大貝勒之時,也正好趕上了大明朝廷的土崩瓦解、關寧鐵騎的獻關倒戈。面對這等百年難遇的幸事,皇太極自然捨不得因為八旗內部的權力傾軋,而放棄了入主中原的絕佳時機——於是,打壓兩白旗的事情,就這樣拖了下來。而多爾袞三兄弟名下的兩白旗勢力,也在這一年多來的大擴張之中愈發膨脹,在女真八旗的內部,對皇太極構成了跟關寧軍一樣的藩鎮威脅。
事實上,皇太極之前派遣多爾袞率領少量偏師攻打河南,本來就是存在刻意刁難找茬的心思,所以才故意沒有撥給多爾袞攻城重炮,想讓他在開封堅城之下碰個釘子,以便於設法治罪。不料居然給多爾袞想出了決堤水攻開封的法子,反倒是成就了他的一場大功勞。而山東這邊的多鐸,也擒獲了山東巡撫朱大典,哪怕是為了維持最基本的公正名聲,皇太極也必須重賞兩白旗才行——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不過,儘管因為計劃落空而有些惱火,甚至兩白旗已經有了功高震主的跡象,但皇太極也始終沒有動過火併兩白旗的主意。畢竟女真八旗總共就只有這麼些人,實在是損失不起。如果八旗自己內鬥得太狠了,不能把勁都用在漢人身上,那麼就會有被漢人反推回去的危險。
更何況,兩白旗的多爾袞三兄弟,固然因為母親被逼著殉葬,而深深恨著皇太極。但換成八旗裡面的其他人,難道就忠誠可靠了嗎?阿敏現在還被圈禁著,莽古爾泰全家都被皇太極設計弄死,代善剛剛被皇太極削了不少權柄,濟爾哈朗的父親舒爾哈齊死在努爾哈赤的手裡……對於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