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3部分

大約三千名奉命留守北京的八旗兵,倒是進行了殊死的抵抗,但由於事發倉促,只能各自為戰,而且各處城門從一開始就已經失守,滿洲八旗一向引以為傲的騎射之術,在極度混亂的夜間巷戰之中也發揮不出任何優勢。所以,無論他們再怎麼捨生忘死帝拼命搏鬥,也還是被蜂擁而來的關寧軍殺得步步後退。

於是,在一番絕望的抵抗之後,北京的內城也宣告失陷,城內的六萬多名八旗眷屬,只得倉皇退入紫禁城皇宮。儘管這些人多為老弱婦孺,但在如今等絕境之下,依然表現出了非同尋常的勇氣,哪怕是小孩和老人,也拿起了棍棒刀槍,哲哲皇后和大玉兒皇妃更是親自披上了鎧甲,號召眾人廝殺到最後一刻!

不過,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變色龍和牆頭草,吳襄和祖大壽縱然已經把大刀朝韃子砍去,卻沒有把事情做絕的意思,反而很懂得“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道理——因此,正當困守在紫禁城內的“女真餘孽”,滿心悲涼地準備集體赴死之時,卻沒有迎來關寧軍的大舉猛攻,而是等到了祖大壽派來的勸降使者。

按照這位勸降使者的說法,雖然眼下雙方已是兵戎相見,但上天有好生之德,憑著過去的交情,關寧軍並不打算將八旗眷屬斬盡殺絕,而是準備讓開一條路,將北京城內的滿蒙旗人一律“禮送出境”,其隨身財物也可以保留。在出城之後,無論他們是打算返回老家,還是去山東找他們的皇帝,都悉聽尊便。

只有皇太極的嬪妃和子女,還有滿洲八旗各位旗主的妻妾,得要被暫時扣留下來。因為吳襄和祖大壽需要用她們作為籌碼,跟清廷交換目前正隨駕在皇太極身邊的關寧將門子弟。為了讓她們能夠安心,吳襄和祖大壽願意當眾指天發誓,一定對她們以禮相待。當然,如果紫禁城裡的八旗家眷硬是不肯接受關寧軍的“好意”,那他們也沒辦法,只好讓八旗就此滅族了。

此番通告一出,退守到紫禁城內的六萬八旗家眷,立刻就開始人心動搖。

之前大家以為這回是死路一條了,這才滿心悲壯地準備垂死掙扎,即使去見閻王也要拖幾個墊背的。可是既然眼看著似乎還有活路,又為什麼不試一試呢?跟舉族全滅相比,就是再壞又還能壞到哪裡去?

再說,眼下幾萬人都困守在紫禁城裡,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連兵器都做不到人手一件,而外面的關寧軍已經把紅夷大炮都架了起來,就算大家拼死抵抗,又能支撐上幾時?還不是白白送死?

最終,在求生的渴望之下,紫禁城內的八旗家眷還是同意了關寧軍的招撫,心驚膽戰地開啟了宮門,期盼著對方的守信履約。而關寧軍居然也真的履行了諾言,在軟禁了皇太極的後宮嬪妃和一部分八旗顯貴的妻兒之後,便下令開啟城門、讓出通道,甚至還蒐集了一些船隻,讓這些旗人可以從運河上撤離。

至此,這場短促的“北京之變”,徹底塵埃落定。次日清晨,隨著滿街張貼的《討虜檄文》,在喊殺聲和爆炸聲中躲進床板下顫抖了一夜的北京市民,終於得知這座城市又一次更換了主人。

“……昔年明廷無道,苛待良臣,盤剝萬民,天下民不聊生。吾輩奮而起兵,不得已與韃虜歃血訂盟,暫借夷兵數萬,欲揮師入京,肅清奸賊,匡正朝綱。孰料狡虜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據燕都,竊我華夏神器,變我中國冠裳,吾輩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只得姑且飲泣忍隱,未敢輕舉。

而今,偽清韃虜寵奸臣,貪斂賦,重刑罰。不能救民於水火,反倒日罄師旅擄人錢財,吸髓剝膚,奸人妻女,與禽獸何異?故而前有黃將軍犁庭掃穴,盡除關外妖氛,還遼東一個朗朗乾坤,足見韃虜氣數已盡。後有我軍急興仁義之師,拯民塗炭。今已定京師,故遣牌知會:士民勿得驚惶,各安生理。爾民有棄暗投明,檢舉滿洲蠻夷藏匿民間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