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子,至於商船就更別提了,據說不少水手是在上船出航的時候才第一次看到大海……”
——雖然在二戰初期,美國就擁有全球40%的工業產能,號稱“民主國家的兵工廠”,鋼鐵年產量八千萬噸,石油年產量兩億噸,每年能夠生產十萬架飛機,三萬輛坦克,十萬門重炮,一百萬輛軍用卡車和吉普車,每四十二天就能生產一艘自由輪,全國平均每天都有三到四艘自由輪或勝利輪下水,每年的各種商船總產量高達1500萬噸,除了供應和裝備本國的軍隊,還能大力支援各個盟國。
但要做到這樣的工業生產力奇蹟,同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一方面是戰爭時期大批青壯年勞工應徵參軍,一方面是戰時工業急劇膨脹,為了在這種情況下維持工業體系的運轉,很多在戰前先前被排斥到工廠之外的人,如婦女、黑人、童工、囚犯、老年人、殘疾人,都被納進了產業大軍。在一家生產木製掃雷艇的工廠中,廠主被迫僱傭八十多歲的老人來造船。飛機制造廠僱傭侏儒檢查機翼狹窄的部分,僱傭盲人從地板廢料中挑選出螺釘,僱傭聾子在噪音過高、正常人無法忍受的廠區工作。六百萬家庭婦女也被動員進了兵工廠,但仍然遠遠不足以滿足需求。於是只得修改法律,把三百萬名十二歲至十七歲的童工也弄上流水線……
與此同時,因為被軍需品擠佔了工業產能,各種民用品的產量不得不急劇下降,即使生產出了一些上等的好東西,也都優先供給前線士兵。於是,隨著持續了四年多的戰時動員,香菸、巧克力、黃油、糖果都在逐漸從一般美國平民的生活之中消失,民用汽車更是從開戰之後就基本停產。而且,為了在獲得足夠軍費的同時,還要避免社會動盪,美國政府既不敢大量徵稅,也不敢濫發鈔票,而是在戰爭期間發行了四千億美元的戰爭公債,基本已經把民間財富蒐集了大半……白宮已經把整個美國押上了賭桌,再也沒有收手的餘地了。
然而,美軍和盟軍在全球各個戰場上的表現,卻是一次又一次地令人無限失望……
由於在太平洋戰場上屢屢大敗,在歐洲戰場上也被蘇聯搶光了地盤,杜魯門總統目前真是壓力山大。
——在這個帝國主義列強徵戰廝殺的年代,評論一個國家的地位高低,僅僅有錢有工業是不夠的,拳頭也得要夠硬才行,否則地位照樣高不到哪裡去:畢竟每個帝國都要踩著另一個帝國的屍體才能上位。
西班牙依靠幾百年的搜刮美洲,積攢下無數金銀,但因為戰場表現不佳,很早就被嘲笑成了弱雞。捷克繼承了奧匈帝國的工業核心,放在二十世紀前期的世界上,也算是不錯的工業小強了,但因為在納粹德國面前不戰而降,江湖地位還不如當時一窮二白的芬蘭——好歹芬蘭人跟蘇聯這樣的大塊頭狠狠地幹了一場。
同理,本時空的美利堅合眾國雖然在二戰擂臺上有著那麼龐大的本錢,生產了那麼多的東西,武裝了那麼多的軍隊,但是隻要這些東西還沒有轉化為相應的戰績,那麼所謂的“美帝國主義”就依然是一個笑話。
帝國意味著戰爭與征服,意味著霸權與威風: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沒有哪個帝國是不能打仗的!
更要命的是,對於白宮、國會山和華爾街來說,一場沒能取得勝利的世界大戰,甚至僅僅是一場沒能收穫足夠戰利品的世界大戰,就足以讓這些美利堅合眾國的統治階層陷入空前的噩夢!
——在世界大戰期間,透過各種各樣的法案、授權檔案、債券、股票與合同,全體美國納稅人的積蓄都被愛國的口號徵集起來,轉到各大資本家的賬號戶頭上。然後被用於購置機器,試驗武器,更換陳舊的生產流水線,轉產有利可圖或利潤豐厚的武器和軍需品。而這僅僅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的金錢,包括軍需品和武器生產的利潤在內,並不是都投在新產品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