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堂上沈廷揚陳於階等人頓時心情無比沉重。
“把百姓們送過運河,咱們軍隊可以沿著運鹽河向東,經泰州、海安,然後沿河南下,經如皋直達通州,再從通州進入長江即可抵達崇明。”李彥直用棍子指點著掛在堂上的地形圖,對眾人解說著下一步軍隊的動向。
拜南方河流密佈的好處,大軍可以沿著河流乘船,這樣不僅省力速度也快。在這一個月中,任思齊已經派後勤司司長曹長江率著上百隻江船組成的船隊沿著這條路線往返了崇明島兩趟,順便把查抄還剩下的四百多萬兩銀子,以及其他的價值三四百萬兩銀子的諸多財物,以購買糧食的名義運回崇明。
據曹長江報告,沿著這條路線撤退完全沒有問題,運鹽河是為了把海邊所產食鹽運到揚州挖深的一條運河,河水深度寬度足以行駛大部分江船。自從清兵攻打揚州以來,海鹽沒了銷路,這條運河也荒廢了下來,河上再也見不到鹽船行駛。
除了這條運河以外,泰州一帶還分佈著眾多的河流,每一條河流都可直通大江,所以對於控制著上千條河船江船的揚州來說,走這樣一條路線確實比走長江要安全的多。
確定好撤退路線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動員好整個揚州城內的百姓,畢竟八十多萬百姓要想安全撤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組織不好的話必然會引發混亂,若是清軍趁機來攻打,很可能撤退變成潰逃。
任思齊宣佈,由沈廷揚總領,帶領幕府眾人負責協調全部百姓的撤離,李彥直則負責調查願意跟從撤退的百姓,儘量挽留那些工匠船伕以及願意跟隨的讀書人,這些都是寧波軍急需的人才。
當要撤退的訊息傳播出去,整個揚州頓時一片大亂,無數個百姓哭著來到督師府前請願,請求寧波軍不要撤離揚州。
故土難離、人離鄉賤,每一個百姓都不願背井離鄉,而且是沒有目的的離開家鄉。
離開了家,他們該上哪裡去討生活?儘管寧波軍派出的宣傳隊反覆宣揚清軍的殘暴,宣揚他們動輒屠殺屠城的惡行,可是還有很多百姓根本不願離開揚州。
在他們看來,只要投降做個順民好歹應該能夠活命。。。。。。當然,如果寧波軍肯留下來繼續守城就更好了,只要能打敗清兵,他們仍舊能回到以前的快樂生活。
沈廷揚帶著官府的差役盡力的勸說著,可是這時就連這些吏員差役們也都無精打采的了。對於這些地頭蛇來說,離開了揚州他們將什麼都不是。而若是能留下來,明也好清也罷,都將離不開他們,沒有他們協助誰也不能管理掌控這麼龐大的人口。
可是屠殺啊!若是清軍真的屠城,那豈不是白白丟掉了性命,在這一個月的攻防中,死在揚州城下的清軍足有數萬人,他們損失這麼大,肯定會屠殺百姓洩憤!
這一刻,揚州城很多人處於無所適從的迷茫之中。(未完待續。)
第三百九十九章 水軍大勝,史可法被俘
五月二十日的凌晨之前,天色還在一片昏暗之中,藉著微微的星光,一支船隊駛出了水營,沿著運河迤邐往北而去。
任思齊站在船頭,目光透過重重夜空,向北方望去,沿著運河往北接連著一串串的湖泊,那裡是清軍水軍的營地。在撤離揚州之前,必須得消滅滿清水軍,如此才能保證不受騷擾的撤退。
清軍的水軍分南北兩支,規模各有兩三百艘船隻水兵萬人,把岱山水軍牢牢堵在揚州。在一個月的來的守城之中,岱山水軍和清兵水軍連日廝殺,目的的奪取對運河的控制權,揚州城的補給均來自江南各地,所以南面的清軍水軍是重點打擊的目標。
在岱山水軍的連日攻擊之下,清南面水師損失慘重,後來被逼得躲在一些河岔之中,靠著陸上清軍的保護才逃過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