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選擇依附於新的權力中心——宇文化及,獲任內史令這一重要官職。然而,宇文化及的政權根基並不穩固,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持久的軍事力量支撐,很快就遭到了其他割據勢力的聯合打擊,勢力日漸衰微直至最後覆滅。
封德彝見勢不妙,再度憑藉其超凡的政治判斷和人際交往能力,審時度勢,選擇了剛剛建立起大唐王朝、具備強大實力和廣泛影響力的唐高祖李淵作為新的依靠。他歸附唐朝後,憑藉自己在隋朝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資源,以及在亂世中展現出來的實用主義智慧,很快贏得了唐高祖李淵的信任與器重。
李淵任命封德彝為中書令,這是朝廷中樞決策機構的高階職務,充分表明了他對封德彝的重視程度。不僅如此,封德彝還被封為密國公,這種爵位的賜予象徵著他在新王朝的地位已達到貴族階層,並且透過與皇室成員結為親家的方式,進一步將自己的利益與皇族緊密結合,大大鞏固了他在唐初朝廷中的地位。
五、唐初風雲,左右逢源
唐朝立國初期,封德彝以其卓絕的智謀和豐富的政治經驗,成功進入了秦王府,即天策上將府的核心圈子,成為秦王李世民麾下的重要官員。秦王李世民在唐初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在攻打洛陽王世充的戰役中,封德彝的策略建議和實際操作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憑藉自身的戰略眼光和深思熟慮的謀劃,為秦王府在征服洛陽的程序中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封德彝並非一心一意效忠秦王李世民,他深知宮廷內外錯綜複雜的權力鬥爭態勢,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靈活性。在唐高祖李淵諸子之間的儲位之爭日趨激烈之際,封德彝並沒有完全站在秦王一邊,而是私下裡與當時的太子李建成保持聯絡,試圖在李世民與李建成這兩股對立的勢力之間維持微妙的平衡,藉此最大限度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獲取更多的利益。
封德彝的這種行為,顯示出他是一個典型的政壇老手,善於察言觀色,深諳權術之道。
六、貞觀元年至終老,身後是非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封德彝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繼續在朝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封德彝於唐貞觀元年(627年)病逝,享年59歲,死後得到極高哀榮,被追贈為司空,並賜予褒揚性質的諡號“明”。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封德彝生前的兩面派行徑逐漸曝光。到了貞觀十七年(643年),其在玄武門之變前後的陰險多變和對各方勢力的騎牆態度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覺和不滿,故而決定剝奪其原有的封贈,改諡號為“繆”,以此昭示對其品行的否定。
綜上所述,封德彝一生縱橫捭闔於隋唐之際的政治舞臺,雖智識超群,且對唐朝早期統一和穩定有所貢獻,但其反覆無常、首鼠兩端的性格特點及其在權力遊戲中喪失原則的行為,使其成為了歷史上頗具爭議的政治人物,其一生的功過,至今仍留給後世深深的思考與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