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他們巧妙安排,首先控制住了皇宮的關鍵地帶,然後迎接在外閒置多年的太子李顯進入皇宮。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武則天被迫接受了現實,同意將帝位傳回給兒子李顯,宣告結束了長達十五年的武周政權,恢復了唐朝的國號,史稱“唐中宗復辟”。
政變的成功,標誌著武則天時代的結束,同時也確立了張柬之等人的歷史地位。作為政變的核心領導者,張柬之以其深思熟慮的策略、堅定果敢的行動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事後,他因功被唐中宗封為“漢陽王”,一時之間,聲名如日中天。
四、權鬥失勢,悲劇收場
在神龍政變成功恢復李唐皇位之後,張柬之等人本應迎來榮耀與安定,然而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短暫的勝利並未帶來長久的安寧。政變後的權力格局發生了微妙而劇烈的變化,武則天雖然退位,但武氏家族的影響力並未隨之消散,特別是武三思,他以其精明的政治手腕和 深 厚 的政治根基,在動盪之際迅速抓住機會,重新積聚力量,對張柬之等政變功臣構成了嚴重威脅。
武三思深諳宮廷權術,利用韋皇后在朝中的影響力和唐中宗李顯的軟弱性格,逐步編織了一張針對張柬之等人的陰謀網路。在韋皇后逐漸攬權的過程中,武三思與其勾結,製造了一系列有利於削弱和打擊政變功臣的事件。他借韋皇后之手,捏造罪名,誣陷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等五位支援李顯復位的主要人物,汙衊他們在政變後居功自傲、意圖專權,以此為藉口,透過唐中宗頒發詔令,將這五位曾經挽救唐朝社稷的重臣流放到偏遠的邊疆地區。
張柬之遭受如此不公對待,被流放至隴州。身處荒蠻之地,年邁體衰的他內心充滿了對於國家和自身命運的哀怨與憤怒。他曾希望透過正義之舉挽回唐朝的命運,卻不料最終自己竟成為權力遊戲的犧牲品。張柬之在困苦流放中度過了晚年時光,面對人生的巨大反差與背叛,他心中悲憤不已,最終在鬱鬱寡歡中離開了人世,留下了滿腹遺憾與未竟之志。
五、詩文並茂,文化遺澤
除了在政治領域的顯著貢獻外,張柬之在文學創作上也有所建樹,尤其在詩歌領域留有《東飛伯勞歌》、《大堤曲》等佳作,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儘管他的身份地位和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佔據了主要篇幅,但他在初唐詩壇上的影響力同樣不可忽視,為中國古代文學寶庫增添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綜上所述,張柬之的一生是充滿戲劇性的,他以過人的膽識和堅定的決心,從一名地方官員成長為推翻女皇統治、恢復李唐江山的關鍵人物,雖然最終結局悲壯,但其歷史功績與文學成就均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