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章 義社十兄弟之李繼勳:北宋名將的崛起與征戰之路

們相互扶持,共同進退,極大地增強了各自在後周政局中的影響力,為後周的穩定與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更為深遠的意義在於,“義社十兄弟”的結盟,為趙匡胤後來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奠定了堅實的人脈基礎。李繼勳作為其中的一員,不僅是趙匡胤在軍事上的重要支持者,也是其政治道路上的親密盟友。他們的同盟關係,不僅在後周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更在北宋初年繼續發酵,對趙匡胤順利登上皇位、穩固統治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戰功與挫折並存,歷練成長

顯德三年(956年),後周世宗柴榮揮師南下,意圖收復南唐佔據的領土。在這場戰略攻勢中,李繼勳被委以重任,率軍攻打南唐重鎮壽州(今安徽鳳台)。然而,此次戰役並未如預期般順利,李繼勳在守禦過程中出現了疏忽,導致後周軍隊遭受嚴重損失,數百名將士不幸陣亡。這一敗績對後周軍計程車氣及戰局產生了負面影響,也給李繼勳的軍事生涯帶來了沉重打擊。

面對這樣的局面,周世宗柴榮展現出了寬宏的胸襟與審慎的用人之道。儘管李繼勳在壽州之戰中犯下重大失誤,但柴榮並未對其嚴加責罰,而是充分考慮了李繼勳作為武將的身份及其以往在高平之戰等戰役中的赫赫戰功。他選擇給予李繼勳一次改過的機會,將其調離前線,改任河陽三城節度使,使其暫時遠離軍事指揮的核心位置,既避免了因過度懲罰可能導致的軍心動搖,又給予了李繼勳反思與調整的空間。

在河陽三城節度使任上,李繼勳並未沉溺於失敗的陰影,反而以此次挫折為契機,深刻反思自身在壽州之戰中的失誤,痛定思痛,致力於提升自身的軍事素養與指揮能力。他總結經驗教訓,研究戰略戰術,力求在未來戰爭中避免類似的錯誤。這種積極的態度與自我提升的精神,為李繼勳日後的軍事生涯埋下了輝煌的伏筆。

次年七月,李繼勳得以恢復軍職,改任右武衛大將軍,重新回到了軍事指揮崗位。經過壽州之戰的洗禮與反思,他以更加成熟、穩健的姿態出現在戰場上,此後在多次戰役中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北宋的建立與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壽州之戰的教訓,雖然在當時給李繼勳帶來了短暫的挫折,卻成為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塊重要磨礪石,促使他成長為更為出色的軍事統帥。

四、助力趙匡胤,共鑄北宋基業

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的歷史節點上,李繼勳正任職安國軍(邢州)節度使,因地理位置偏遠,未能直接參與這場改朝換代的行動。然而,這並未削弱他在北宋初期的重要地位,反而凸顯了其在新政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趙匡胤登基後,面對內憂外患,急需穩定政局、鞏固邊防。建隆元年(960年)六月,面對潞州李筠的叛亂,趙匡胤親自平叛成功後,立即任命李繼勳為昭義軍節度使,坐鎮戰略要地潞州,賦予其抵禦北漢、確保邊疆安寧的重任。李繼勳不負所托,以其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卓越的指揮才能,有效應對北漢的威脅,確保了邊境地區的穩定,為北宋政權的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趙匡胤對李繼勳的忠誠與貢獻給予了高度肯定,特加封其為同平章事,使其成為使相。這一封賞不僅是對李繼勳軍事才能的認可,更是對其政治地位的極大提升。使相一職,集軍事指揮與政治決策權於一身,標誌著李繼勳已躋身北宋高層權力核心,成為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重要人物。

五、晚年征戰北漢,終老洛陽

步入晚年的李繼勳,雖已年邁,但其軍人本色與報國之心絲毫未減。開寶元年至開寶二年間(968年—969年),他以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的身份,兩次率軍出征北漢,展現了老當益壯的風采。在這兩次北伐中,李繼勳憑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