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潰了羌人與西夏聯軍,不僅扞衛了北宋領土,更以實戰證明了《平戎策》戰略的有效性。
熙寧四年(1071年),王韶指揮的“熙河之役”達到了高潮。這場戰役以其雷霆之勢,迅速收復了戰略要地熙州(今甘肅臨洮)。熙州的奪回,不僅象徵著北宋對河湟地區控制權的恢復,更為後續的拓邊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之後,王韶並未滿足於既得勝利,而是乘勝追擊,繼續展開對周邊地區的攻略。
在短短几年間,王韶率軍相繼攻克了河、洮、岷、宕、亹五州,北宋的西北邊界由此向西推進了兩千餘里,河湟地區幾乎悉數迴歸北宋版圖。這一連串軍事勝利,不僅極大地拓展了北宋的領土範圍,增強了其在西北方向的防禦縱深,更為重要的是,它對西夏形成了戰略上的包圍態勢。原本倚仗河湟地區與北宋對抗的西夏,此刻發現自己處於北宋勢力的重重包圍之中,其與中原地區的聯絡被極大削弱,戰略地位驟然下降。
王韶主導的“熙河之役”徹底改寫了西北地區的政治格局。北宋透過此次拓邊,不僅消除了長期以來西夏對邊疆的威脅,確保了西北邊境的長期安寧,還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安全保障,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此外,北宋對河湟地區的有效統治,進一步鞏固了中央政府在邊疆少數民族心中的權威,有利於民族融合與邊疆穩定。
四、“三奇副使”與官場沉浮
熙河之役的輝煌勝利,使王韶聲名大噪,其智勇雙全的形象深入人心。因其在戰役中展現出的卓越戰略規劃、巧妙戰術運用以及戰後處理的公正得宜,王韶被讚譽為“奇計、奇捷、奇賞”的“三奇副使”。這一稱號不僅是對其軍事才能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其在熙河之役中全方位卓越表現的肯定。朝廷對王韶的讚譽與獎賞接踵而至,他歷任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等要職,這些職務不僅是榮譽的象徵,更是對他參與國家高層決策、指導文化教育和外交事務能力的信任。
隨著聲望與職務的提升,王韶最終升遷至樞密副使,這一職位相當於北宋軍事決策機構的副首腦,他由此成為北宋中期軍事決策的核心人物之一。在這一高位上,王韶能夠直接參與制定和執行國家的軍事戰略,對北宋的國防建設與邊疆政策產生深遠影響。他的晉升,無疑是對他多年征戰邊疆、拓土開疆功勳的最高肯定。
然而,官場如同潮汐,起落無常。熙寧八年(1075年),儘管王韶功勳卓著,卻未能逃脫政壇的風雲變幻。這一年,他遭遇了職業生涯中的低谷,被降職出知鄂州。鄂州地處南方,遠離北宋的權力中心,這一調任意味著王韶暫時失去了參與中樞決策的機會,其在軍事領域的影響力隨之減弱。
然而,王韶並未因一時的挫折而氣餒,他以一貫的忠誠與敬業,在鄂州任職期間依然勤勉盡責,展現出優秀的治政才能。經過四年蟄伏,元豐二年(1079年),朝廷重新認識到王韶的價值,他得以官復原職,重返樞密院,再度擔任樞密副使。這次復職不僅是對他前期功績的再次認可,也體現了朝廷對其軍事智慧與治國能力的持續信賴。
同年,王韶還被委以重任,知洪州,並被晉封為太原郡開國侯。洪州地處江南,是南宋時期重要的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王韶的赴任,顯示了朝廷對其在地方治理與軍事防禦上的雙重期待。而封侯之賜,則是對他多年軍功的頂峰表彰,標誌著他在北宋貴族階層中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
五、英年早逝與身後殊榮
儘管王韶在軍事上的成就令人矚目,但他的生命卻並未長久。元豐四年(1081年),這位北宋名將在壯志未酬之時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一歲。他的離世,對於北宋朝廷來說是一重大損失,對於邊疆穩定更是不可彌補的遺憾。
回顧王韶一生,他以一介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