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之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明初統一全國的關鍵時期,馮勝在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的統率下,參與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北伐戰爭,這場戰爭旨在徹底推翻元朝統治,統一中國。
在北伐過程中,馮勝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遠的戰略眼光。他不僅率偏師成功攻佔了戰略要地潼關,而且在攻取之後,還能有效部署防守,確保了這一咽喉之地的牢固控制,為後續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由於在這場戰役中的出色表現,馮勝被朱元璋任命為徵虜右副將軍,這一職位的賦予,不僅是對他軍事才能的高度認可,也意味著他在明初軍事體系中的地位更加穩固。
隨後的幾年,馮勝繼續在西北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他的足跡遍及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區。在這些戰役中,馮勝不僅在戰場上屢建奇功,如攻城拔寨、平定叛亂,還展現出在複雜地理環境和多民族地區的軍事適應能力。他善於根據不同的戰場形勢,靈活調整戰術策略,多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不僅鞏固了明朝在西北的統治,也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洪武三年,鑑於馮勝的赫赫戰功和對國家的傑出貢獻,朱元璋特別封其為宋國公,這是對其軍事成就的最高肯定,也標誌著馮勝的軍事生涯達到了頂峰。這一封賞不僅僅是榮譽的象徵,更是實權的體現,因為宋國公不僅享有崇高的爵位,還擁有世襲的特權和廣大的封地,馮勝的家族因此也獲得了長久的榮耀和富貴。
四、征討擴廓,獨領風騷
洪武五年(1372年),馮勝被明太祖朱元璋委以重任,擔任徵西將軍,負責征討盤踞西北的元朝殘餘勢力首領擴廓帖木兒,即歷史上著名的北元名將王保保。這次戰役,不僅考驗著馮勝的軍事才能,也是對明初北伐成果鞏固的一次重大挑戰。
馮勝在征討擴廓帖木兒的戰役中,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精心策劃,利用情報優勢,採取了靈活多變的戰術,避開了擴廓帖木兒的主力部隊,轉而攻擊其薄弱環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破敵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此戰不僅俘獲眾多,還極大地削弱了擴廓帖木兒的軍事力量,對穩定西北局勢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場勝利,不僅體現了馮勝對戰場的敏銳洞察力和高超的用兵之道,也成為明朝北伐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進一步鞏固了明朝在北方的統治地位。
戰役之後,馮勝並未停歇,他深知邊疆穩定的重要性,頻繁往來於北方邊疆地區,親自巡視防禦工事,加強邊防建設,以防備北元殘餘勢力的反撲。在此期間,馮勝不僅注重軍事防禦的硬體建設,如修築城堡、加強巡邏等,還重視邊疆治理,促進漢蒙民族的和諧共處,努力消除潛在的社會矛盾,為明朝北部邊疆的長期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馮勝還積極參與了對其他元朝殘餘勢力的征討,多次率軍出擊,或平定叛亂,或主動出擊,有力地打擊了意圖反撲的元朝勢力,確保了明朝邊疆的安寧。這些行動不僅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也彰顯了馮勝作為一代名將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以其實際行動踐行了“守土有責”的誓言,成為了明朝初年邊疆穩定的重要守護者。
五、悲劇落幕,功高震主
洪武年間,隨著明朝江山逐漸穩固,朱元璋這位草根出身的帝王,開始對曾經並肩作戰、助其奪取天下的開國功臣們產生了深深的疑慮。在封建專制的皇權觀念下,這些手握重兵、聲望顯赫的將領成了他眼中潛在的威脅。馮勝,這位曾為明朝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也不幸捲入了這場皇權鞏固的風暴之中。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儘管馮勝功勳卓著,但依舊未能擺脫被召回京城的命運。這並非榮耀的邀請,而是君王猜忌的開始。朱元璋晚年對功臣的猜忌心理日益加重,擔心他們擁兵自重,威脅到皇權的絕對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