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章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的科學革命

來。

1862年,巴斯德因其在微生物學和化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這一榮譽實現了他恩師畢歐(Jean-baptiste biot)長期以來的願望。巴斯德正式成為科學院院士的第二天清晨,他和夫人手捧鮮花,來到畢歐的墓前,獻花默禱,向長眠於地下的恩師報告這一喜訊。這一舉動不僅表達了他對恩師的感激之情,也展示了他謙遜和感恩的品格。

儘管巴斯德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充滿了悲痛。從1859年到1865年間,他失去了四位親人——父親、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這些打擊令他悲痛欲絕,但並沒有動搖他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他繼續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為人類帶來更多的福祉。

1867年5月,巴斯德的辛勤工作終於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萬國博覽會”中,他因為低溫滅菌法(即巴氏消毒法)所取得的成就而獲得傑出獎。這一獎項不僅肯定了他的科學貢獻,還使他被聘為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化學教授。巴斯德並沒有對自己發明的巴氏消毒法申請專利,而是將其公開,他認為利用研究結果獲利是學者的恥辱。

七、蠶醫生

19世紀60年代,歐洲大陸的蠶卵普遍感染了一種嚴重的疾病,這對法國的蠶絲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全國三千六百個市長、議長及養蠶者紛紛上書上議院求助,政府因此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蠶病的委員會。巴斯德的老師杜馬(J. b. dumas)擔任委員會主席,他立即想到了巴斯德,希望他能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儘管巴斯德自認為對蠶一無所知,甚至連蠶的形態也不清楚,但在瞭解到法國每年因蠶病損失高達1億法郎時,他毅然接受了這一任務。

1865年7月,巴斯德抵達了法國南部的養蠶重鎮阿拉斯(Alais),開始親身體驗和研究蠶病。病蠶的身上長滿了棕黑色的斑點,法國人稱這種病為“胡椒病”。得了這種病的蠶,有的在孵化後不久就死亡,有的勉強活到第三齡或第四齡後也難逃一死。極少數的蠶雖然能夠結繭,但鑽出繭的蠶蛾往往殘缺不全,它們的後代同樣是病蠶。當地的養蠶人嘗試了各種方法,但都無法治癒這種疾病。

巴斯德用顯微鏡仔細觀察病蠶,發現了一種很小的、橢圓形的棕色微粒。他推測這些微粒可能是導致蠶病的元兇。為了驗證這一假設,巴斯德進行了詳細的實驗。他將這種微粒刷在桑葉上,然後讓健康的蠶食用這些桑葉。結果,這些健康的蠶立刻染上了“胡椒病”。這證明了這種微粒確實是傳染源。

巴斯德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微粒可以透過多種途徑傳播。他指出,放在蠶架上面格子裡的蠶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透過落下的蠶糞傳染給下面格子裡的蠶。因此,他強調所有被感染的蠶及汙染的桑葉必須銷燬,必須用健康的桑蠶從頭做起。

除了“胡椒病”,巴斯德還發現了一種細菌性軟化病。這種病的病原體是一種寄生在蠶腸道里的細菌,會使整條蠶發黑死亡,屍體像氣囊一樣軟,很容易腐爛。巴斯德告訴人們,消滅這種蠶病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透過檢查淘汰病蛾,防止病害的蔓延,不使用病蛾的卵來孵化蟻蠶。這一方法迅速被養蠶人採納,效果顯著,挽救了法國的養蠶業。

八、啤酒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戰敗投降。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暴行,巴斯德感到極度憤慨。他毅然將德國波昂大學頒發給他的醫學博士學位證書退還,以示抗議。這場戰爭不僅毀壞了城市和學校,還使他的家鄉被德國佔領。在國家遭受苦難的時刻,巴斯德深感責任重大,他想,他還能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的國家。

在這個關鍵時刻,義大利向巴斯德伸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