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歷
李秀成,原名李以文,後改名為壽成,最終由洪秀全賜名為秀成,1823年出生於廣西梧州府藤縣寧鳳鄉五十七都長恭裡新旺村。他的父親李世高與母親陸氏共同養育了兩個兒子——李秀成和他的弟弟李明成。家庭生活極為貧困,靠為他人開墾山地種植作物勉強維持生計。儘管如此,李秀成還是在八歲時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機會,這得益於他的舅父,一位當地的村塾教師。在這位親屬的幫助下,李秀成得以進入私塾學習兩年,在此期間他對《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些古典文學作品不僅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還激發了他對於英雄主義的嚮往。
然而,由於家境貧寒,十歲的李秀成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家幫忙。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李秀成依然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比如,在放羊時,他巧妙地將石頭綁在鞭子末端,以此來更有效地管理羊群。這段經歷不僅鍛鍊了他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巧,也為日後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事領袖打下了基礎。
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李秀成再次尋求透過勞動改善生活的途徑。他在舅父的幫助下獲得了在村塾做幫工的機會,同時利用閒暇時間自學。這段時間的經歷對塑造其性格有著重要影響,“外柔內剛”成為他鮮明的個性特徵之一。儘管如此,這份工作的收入對於緩解家庭困境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不久之後,李秀成又回到了家中,投身於更加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中,如春季上山種植蘭花,秋冬季節則砍伐樹木製作木炭,努力支撐著這個貧窮的家庭。
到了1844年,一個轉折點出現了。這一年,落第塾師洪秀全與馮雲山從廣東花縣來到廣西,開始了他們傳播拜上帝會信仰的旅程。該組織以桂平縣紫荊山作為活動中心,並迅速向周邊地區擴充套件影響力,吸引了眾多處於社會底層、渴望改變命運的人們加入其中。訊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區域,幾乎每一個村莊都知道有這麼一位“洪先生”。受到這一新興宗教團體吸引,許多像李秀成這樣的普通百姓開始尋找新的希望之路。五年後的1849年,也就是清道光二十九年,李秀成全家正式加入了拜上帝會。
二、參加起義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正式宣佈起義,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這場起義迅速吸引了眾多不滿清朝統治的農民加入,他們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同年二月,太平軍在武宣東鄉建立了政權,定年號為辛開元年(1851年)。隨著起義隊伍的不斷壯大,太平軍開始向周邊地區擴充套件勢力範圍。八月,他們在桂平成功突破了清軍的圍困,並繼續向永安州挺進。正是在這段行軍途中,當太平軍經過藤縣時,李秀成及其全家加入了這支革命力量,李秀成本人也成為了一名聖兵,開始了他傳奇般的軍事生涯。
進入1852年,即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太平軍的行動更加頻繁且大膽。五月間,他們離開廣西,穿越湖南,攻佔了武昌,隨後沿長江而下,直指江南腹地。這一系列快速而有力的軍事行動顯示出了太平軍的強大戰鬥力和組織能力。最終,在1853年2月14日,太平軍攻佔了南京,將其作為新的都城,並改名為天京,從而確立了太平天國在中國南方的統治地位。此時,李秀成被安排到春官正丞相胡以晃手下工作,負責處理一些日常行政事務。
然而,李秀成的才能很快得到了上級的認可。同年七月,東王楊秀清親自提拔他為右後四軍帥,負責守衛太平門外的新營。僅僅一個月之後,他又被晉升為後四監軍,駐紮於天京儀鳳門外的高橋,承擔起了更為重要的防守任務。到了九月,隨著翼王石達開前往安慶進行安撫民眾的工作,李秀成也被派往那裡協助石達開執行巡查民務的任務,同時他還肩負著一定的軍事指揮職責。這段時期內,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