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8章 李鴻章 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洋務領袖

門和彈劾李元度的問題產生了嚴重分歧。李鴻章認為祁門地形險要,不適合駐軍;而對於李元度的彈劾,李鴻章認為曾國藩的做法欠妥。李鴻章拒絕起草彈劾文書,並與幕僚一同爭論,最終憤而離開曾國藩的營地。經過友人的勸說和曾國藩的多次邀請,李鴻章於1861年六月七日重新回到湘軍大營。自此之後,李鴻章在曾國藩的陣營中地位更加穩固,成為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核心力量之一。

三、組建淮軍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第二次打破江南大營後,清政府失去了長江下游的最後一支主力部隊。隨著太平軍向蘇杭推進,江南地區的豪紳地主紛紛湧向上海避難。為了保護這座重要的通商口岸,當地計程車紳買辦一方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依靠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另一方面,派遣代表如錢鼎銘等人前往安慶,請求曾國藩派遣援軍。

曾國藩最初考慮派曾國荃或陳士傑出兵支援,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現。隨後,他轉向李鴻章尋求幫助。李鴻章欣然接受任務,開始著手組建淮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夏天,李鴻章奉命返回安徽招募淮勇。憑藉之前在廬州組織團練的經驗和在當地的人脈資源,李鴻章迅速得到了張樹聲、周盛波、潘鼎新、劉銘傳等人的支援。這些人大多是皖籍地主武裝的頭領,與李鴻章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因此淮軍的組建工作進展得非常順利。

同治元年(1862年)春節後,淮軍最早的四個營——“樹”、“銘”、“鼎”、“慶”營陸續集結於安慶進行訓練。這四個營分別由張樹聲、劉銘傳、潘鼎新和吳長慶領導。與此同時,李鴻章還命令自己的弟弟李鶴章返回合肥招募舊部,包括內親李勝、張紹棠,昔日好友王學懋,以及父親李文安的舊部吳毓蘭、吳毓芬等人。

曾國藩對這支新軍極為重視,親自召見各營將領,併為淮軍訂立了詳細的營制和營規。為了增強淮軍的實力,曾國藩從湘軍系統中調撥了部分部隊,其中包括“春”字營(張遇春)、“濟”字營(李濟元),太平軍降將程學啟率領的“開”字兩營,以及湖南新勇“林”字兩營(滕嗣林、滕嗣武)。此外,還有“熊”字營(陳飛熊)和“垣”字營(馬先槐),以及曾國藩贈送的親兵兩營(韓正國、周良才)。

透過這些增援,淮軍初步形成了14個營的規模,每個營配備正勇505人,長夫180人,總計685人。曾國藩親自檢閱了已經集結在安慶的淮軍各營,並宣佈淮軍建立。隨後,上海計程車紳籌集了18萬兩白銀,租用了7艘英國商船,將淮軍分批運往上海。由於“濟”字營需要留在池州,所以實際運抵上海的淮軍共有13營,約9000人。

1862年三月十日,李鴻章隨首批淮軍抵達上海。不久之後,經曾國藩推薦,李鴻章被任命為江蘇巡撫,並一度暫署辦理通商事務大臣。李鴻章受任之時,上海正處於極為嚴峻的局勢之中。太平軍正在發動第二次大規模進攻,上海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面對這樣的局面,李鴻章牢記曾國藩的教誨:“以練兵學戰為性命根本,吏治洋務皆置後圖。”

在上海,由當地士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主要依靠外國僱傭軍來抵禦太平軍,對淮軍並不抱有很大希望。面對外界的輕視,李鴻章激勵將士們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淮軍果然不負眾望,在當年下半年連續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激烈的戰鬥。李鴻章親臨前線指揮,最終成功守住了上海,贏得了中外人士的尊重和認可。

淮軍抵達上海後,李鴻章迅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升軍隊的戰鬥力。淮軍到滬未滿一年,便全面改革了原有的湘軍制度,轉而模仿西方軍隊的編制和訓練方法,裝備了先進的洋槍洋炮。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