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歷
張璁1475年11月30日出生在浙江溫州府永嘉縣華蓋鄉三都的一個普通家庭,這片土地如今屬於溫州市龍灣區。自幼年起,張璁便展現出了對儒家經典的濃厚興趣與超凡的記憶理解能力,尤其在經學方面表現出非凡的天賦。在他年僅十三歲時,一首《題族兄便面》的詩作便已透露出他不同凡響的文學才華與清高志向,詩中以“臥龍人”自喻,表達了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對世間疾苦的深切關懷,同時展現了對自然和諧之美的嚮往。
儘管天賦異稟,張璁的科舉之路卻並非坦途。他七次參加會試,屢遭挫折,每次都未能金榜題名。這對於一個志在透過科舉實現抱負的讀書人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然而,面對接踵而至的失敗,張璁並沒有選擇放棄,反而利用這段時間深化學問,尤其在《周禮》、《儀禮》、《禮記》這“三禮”上達到了很高的造詣,這為他後來在禮制改革中的突出表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面對科舉的不如意,張璁選擇在家鄉溫州的羅峰學院聚徒講學,將自己的學識傳授給更多求知若渴的年輕人。這段經歷不僅讓他在當地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也為他積累了廣泛的人脈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張璁不斷磨礪自己的思想,深化了對社會現實的理解,為他日後在政壇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二、步入政壇
張璁步入政壇的轉折點發生在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春天,這一年他響應了禮部的考試召集,這是他多年科考徵途中的又一次嘗試。然而,命運的轉機並未立即顯現,張璁的科舉之路依舊充滿波折。直到次年,即正德十六年(1521年),歷史的車輪發生了戲劇性的轉動,明武宗朱厚照突然駕崩於豹房,未留下子嗣。根據皇位繼承規則,武宗的堂弟朱厚熜被選為皇位繼承人。
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年僅十四歲的朱厚熜正式即位,成為明世宗,隨即頒佈詔書,宣佈大赦天下,新皇登基的喜訊傳遍四方。這一變故,不僅標誌著一個新的皇朝時代的開始,也為張璁的仕途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五個月後的五月十五日,張璁終於在奉天殿迎來了他的關鍵時刻,補行殿試並一舉中得二甲進士,這標誌著他正式踏入了夢寐以求的官場。儘管此時他已經四十七歲,較之許多同僚晚了許多,但這遲來的成功對他來說意義重大。他被安排在禮部觀政,即實習性質的工作,這不僅是對他多年來學識積累的認可,也為他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觀察並參與國家治理的平臺。
三、大禮議之爭
“大禮議”是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初期一場關於皇統與禮儀的重大爭議,它不僅關乎皇室血統的認定,更深層次地觸及了君臣倫理、儒家禮教與皇權的微妙平衡。這場爭議的起因是世宗欲將其生父興獻王追尊為皇考(即承認其為皇位的直接繼承來源),而以楊廷和為代表的朝中重臣則堅持認為世宗應遵守過繼給明孝宗為子的禮儀,視孝宗為皇考,興獻王為皇叔父。這種分歧迅速演變為朝野上下激烈的政治辯論。
張璁在此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成為支援世宗立場的關鍵人物。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他上疏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異議,反對將世宗與其生父母關係割裂的傳統觀點。張璁的論述基於對歷史先例的深刻分析,特別是針對漢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案例,他指出前兩者皆是在無子嗣的情況下預立為皇嗣並養於宮中,而世宗的情況與此截然不同。世宗作為明武宗的堂弟,因武宗無嗣而繼位,依據《祖訓》,遵循兄終弟及的原則,其繼位具有直接繼承的正當性,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過繼為子。
張璁的論點強調了“天下豈有無父母之國”的人倫基礎,認為世宗與生父母的血緣關係不應被皇位繼承的禮儀所剝奪,這實際上是對儒家“孝”道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