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應對之策。在會議上,沈煉堅定支援司業趙貞吉的主張,認為應拒絕敵人的 進 貢 要求,積極備戰,以待時機反擊。他指出,京城軍隊久疏戰陣,裝備老化,必須採取拖延策略,暗中加強防備,等待敵人鬆懈時給予致命一擊。沈煉的言論,直接挑戰了當時盛行的妥協態度,尤其是與嚴嵩黨羽的主張相悖,表現了他不畏強權、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尚情操。
沈煉不僅在軍事策略上提出見解,更在朝堂之上痛陳時弊,直指嚴嵩父子為禍國殃民的根源。他慷慨陳詞,認為國家綱紀敗壞、賄賂盛行、民生凋敝、邊防廢弛等種種問題,皆由嚴嵩父子一手造成。沈煉的言論,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他的正直與勇氣,在一片沉默和畏懼之中顯得格外耀眼。在與尚寶丞張遜業的私人聚會上,沈煉更是酒後吐真言,表達了對嚴嵩等奸臣的極度憤慨,認為去除大奸是國家興亡的關鍵所在。沈煉的眼淚,不僅是對國家現狀的痛惜,也是對正義難伸的無奈。
就在沈煉 上 疏 請求加強防禦,提出具體作戰計劃後,京城突然雷雨大作,敵軍似乎受到天威震懾,連夜撤退。而隨後仇鸞提出的開設馬市以求和平的策略,實際上是嚴嵩背後推動的議和手段,沈煉則在朝中堅決反對,其言論擲地有聲,讓不少人為之動容。儘管沈煉的直言不諱讓他在嚴嵩集團面前樹立了強敵,但他的一系列舉動,無疑喚醒了部分朝臣的良心,也為後世留下了勇於抗爭、不懼強權的英勇形象。
六、貶謫保安
嘉靖三十年(1551年)正月十二日,沈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為大膽的舉動之一,直接上疏彈劾當朝權臣嚴嵩及其黨羽夏邦謨。沈煉的彈劾書中,不僅指責嚴嵩貪權枉法,還將夏邦謨刻畫為一個徹底的諂媚者,一個只知迎合嚴嵩、無視國家利益的官員。沈煉的直言不諱,請求罷黜二人以謝天下,這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無異於石破天驚,直接觸怒了明世宗。皇帝以沈煉在金殿失儀以及企圖透過誣告大臣博取名聲為由,下令對他進行嚴酷的杖刑,並將他貶謫至保安種田。[41-43]
流放至保安的沈煉,最初生活困頓,無處棲身,幸得當地百姓賈某的熱心相助,才有了安身之所。在逆境中,沈煉並未放棄教書育人的職責,他一邊靠教授學生維持生計,一邊向學生灌輸忠孝大義,同時密切關注邊境局勢,目睹邊疆的日益衰敗,沈煉內心充滿了憂憤,常以詩文抒發胸中塊壘,矛頭直指嚴嵩父子,展現出他不屈的鬥志和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邊地遭遇嚴重災荒,物價飛漲,餓殍遍野。沈煉在此危難時刻,展現出了極高的社會責任感,他不僅傾囊相助,為死者購置墓地,救濟飢餓的百姓,還動員富商大賈參與賑災,共同救活數萬生靈。同時,他組織人力修繕城濠,以防洪水侵襲,當秋汛來臨時,新修的城濠發揮了作用,保護了百姓免受洪水災害,沈煉因此贏得了當地人民的極大尊敬,百姓為他建生祠以表感激之情。
然而,沈煉的正義行為和對時局的犀利批評,也招致了更多的仇視與嫉妒。他揭露邊關將領怯戰不前,導致全軍覆沒的真相,以及對嚴嵩等人的公開批評,使得嚴嵩父子對他恨之入骨,圖謀報復。更有甚者,一些讀書人制作了代表歷史上著名奸臣的塑像,包括唐相李林甫、宋相秦檜和嚴嵩,以諷刺的形式表達對時局的不滿,沈煉的處境因此變得更加危險。儘管身處逆境,沈煉仍然不改其志,他的正義之舉與悲壯結局,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也對映出明代政治腐敗與個人悲劇的深刻矛盾。
七、冤死宣府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時局動盪,北方邊境深受蒙古俺答部侵擾,戰火頻仍。此時,嚴嵩的親信楊順擔任宣大總督,面對外患,楊順非但未全力抗敵,反而因懼怕朝廷問責,萌生了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