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厚祿,更贏得了人民的愛戴和尊敬。俞大猷在浙西戰役中的英勇表現,不僅彰顯了個人的軍事才華,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抗倭經驗和精神財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抗擊外侮的一段佳話。
3、偽倭戰役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面對胡宗憲與盧鏜提出的與汪直通市貿易的提議,俞大猷堅定地表達了反對意見。他認為,與倭寇貿易無異於資敵,將對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然而,汪直被誘捕後,其殘餘勢力在毛海峰的帶領下佔據舟山、岑港,對明軍構成了新的挑戰。
俞大猷與戚繼光合兵一處,對毛海峰部發起了圍攻。但由於岑港地勢險峻,明軍仰攻難度極大,雖有小勝,但傷亡慘重,久攻不下。朝廷急於求成,胡宗憲卻以空談敷衍,加之朝中大臣的詆譭,導致俞大猷與戚繼光遭到彈劾,被罷免官職,並被限時一個月內平定倭寇,局勢一度陷入僵局。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俞大猷與戚繼光重整旗鼓,對岑港的倭寇發起猛攻,終使其退至柯梅,後流竄閩、廣。然而,胡宗憲暗中放走倭寇,將責任推卸給俞大猷,導致後者再次被逮捕,世襲特權被剝奪。幸得好友陸炳相助,俞大猷才得以出獄,投身大同巡撫李文進麾下,共同建立兵車營,大破敵軍,再次證明了自身的軍事才能。
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奉命征討廣東饒平賊首張璉。面對自稱“飛龍國皇帝”的張璉,俞大猷採取智取策略,先攻其巢穴,迫使張璉回援,再設伏將其包圍,最終生擒張璉及其部下蕭雪峰等,大獲全勝。然而,與俞大猷協同作戰的閩、廣官員冒領戰功,俞大猷卻選擇了寬容大度,不與之計較。此次勝利,俞大猷被提升為副總兵,負責南、贛、汀、漳、惠、潮諸郡的協防工作,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領導力。
在成功平定張璉後,俞大猷乘勝追擊,繼續征討程鄉盜賊,迫使梁寧逃亡,徐東洲被捕。面對林朝曦與黃積山的聯合反抗,俞大猷指揮官軍攻破賊營,斬殺黃積山,林朝曦雖一度逃脫,但最終也被消滅,徹底清除了這一地區的匪患。
4、興化之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一股新倭寇勢力從日本本土集結而來,對興化城形成了嚴重的威脅。倭寇人數眾多,長期圍困興化,但始終未能攻克。直到一次偽裝滲透,倭寇利用劉顯使者的身份混入城中,一舉攻陷興化,使局勢陷入極度危險之中。
倭寇佔領興化後,劉顯率軍逼近,但鑑於兵力劣勢,他未敢貿然攻城,這一決策卻使他遭到彈劾,蒙受不白之冤。俞大猷對此表示理解,認為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強攻,風險極大,主張等待時機,集中優勢兵力後再行出擊,展現了他謹慎而不失戰略眼光的軍事風格。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緊急調遣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官,譚綸則出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共同應對倭患。然而,戰局再添變數,都指揮歐陽深在平海衛不幸中伏陣亡,倭寇趁機佔領該地,形勢愈發嚴峻。
在戚繼光率領的浙江精銳部隊加入後,譚綸迅速組織了對倭寇的全面反擊。他精心佈署,切斷倭寇退路,以劉顯、俞大猷、戚繼光為三大主力,對平海衛實施圍攻。在譚綸的指揮下,戚繼光勇擔先鋒,一舉突破倭寇防線,收復了平海衛,斬首兩千餘級,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隨後的追擊中,俞大猷與戚繼光等將領緊密配合,又殲滅倭寇三千多人,徹底解除了興化的威脅。
鑑於戚繼光在興化之戰中的卓越表現,朝廷決定由他接替俞大猷,出任福建總兵官,而俞大猷則被調任至南贛總兵官。這一調整,不僅體現了朝廷對戚繼光的認可,也彰顯了俞大猷的高風亮節,他以國家大局為重,毫無怨言地接受調動,繼續在新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5、潮州戰役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