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奔赴遼東
趙率教,一位出身於河北薊陽的明末將領,他的家族早在高祖父趙升之時便遷居靖虜衛,世代擔任指揮僉事。萬曆十九年(1591年),趙率教憑藉優異的武藝考中武進士,由此步入仕途,初任甘州都司。其後,他憑藉戰功連連晉升,先後擔任過碾伯營遊擊、靖虜衛參將、延綏參將等職。然而,官場風雲變幻,趙率教亦未能倖免,因遭人彈劾而一度被罷官。
正當趙率教陷入人生低谷之時,努爾哈赤起兵,遼東局勢驟然緊張。明廷在危急時刻,頒佈詔令,動員所有被罷官但仍保留家丁的將領,帶兵赴遼東前線立功贖罪。這一政策為趙率教提供了東山再起的機會。於是,他率領軍士跟隨叔祖趙夢麟一同奔赴遼東戰場,決心在戰火中洗刷恥辱,重振雄風。
在遼東前線,趙率教的軍事才能得到了經略袁應泰的賞識。袁應泰,時任遼東最高軍事長官,面對後金(清前身)的步步緊逼,急需能征慣戰的將領。趙率教被袁應泰提拔為副總兵,負責掌管中軍,這一任命足以顯示他在遼東戰局中的重要性。趙率教也不負所望,他以出色的指揮能力和勇猛的作戰風格,迅速在軍中樹立了威信,成為了袁應泰倚重的心腹大將。
然而,天啟元年(1621年),一場巨大的危機降臨。遼陽,這座遼東重鎮,被後金軍猛烈攻擊,最終失守。在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戰役中,趙率教的表現引發了爭議。據記載,當遼陽即將陷落之時,趙率教未能堅守陣地,而是選擇了撤退,這一舉動被視作臨陣脫逃,嚴重損害了他的名譽。儘管僥倖免於死罪,但這次事件無疑成為了趙率教軍事生涯中的一個汙點。
二、收復前屯
天啟二年(1622年),遼東局勢再度惡化,後金軍勢如破竹,連下廣寧等關外四十餘城,巡撫王化貞無力抵抗,下令全線撤退,將遼西防線徹底放棄。在這片焦土之上,趙率教看到了重建的希望。他主動請纓,向經略王在晉提出收復前屯衛城的計劃,僅帶領三十八名家丁,踏上了艱難的征程。
前屯衛城,此時已被蒙古兵佔據,趙率教深知敵我懸殊,故未貿然進攻,而是謹慎前行至中前所駐紮。同年,遊擊魯之甲受樞輔孫承宗之命,成功解救並安置六千名難民於前屯,驅逐蒙古人至郊外,為趙率教的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趙率教隨即進駐前屯衛城,著手組織難民,編練新軍,修繕城牆,加強防禦,逐步建立起穩固的軍政基礎。
不久,孫承宗派遣陳練率領川、湖士兵前來支援,前屯衛城的防禦體系得以進一步強化。趙率教利用收編的五六萬流民,選拔青壯充實軍伍,剩餘人口則分配耕牛、種子,推行屯田制,親力親為,甚至勞作至手腳生繭。孫承宗巡視至此,對趙率教的勤勉與成效深感欣慰,不僅給予高度評價,還將自己的座車相贈,以示褒獎。
然而,趙率教並非一帆風順。蒙古首領虎墩兔部下抽扣兒屢次作亂,趙率教果斷出手,斬殺數人,卻也因此捲入與招撫僉事萬有孚的紛爭。萬有孚藉機向總督王象乾揭露趙率教過去的敗績,王象乾上報兵部尚書董漢儒,意圖嚴懲。關鍵時刻,孫承宗挺身而出,致信董漢儒為其求情,趙率教才免於一死。
在孫承宗的統一部署下,遼東防線被劃分為五部,趙率教與副將孫諫共同負責前、後部的防守,每部配置一萬五千兵馬。趙率教仍駐守前屯,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贏得了士兵的尊敬與信任。
天啟四年(1624年)九月,孫承宗奏報趙率教的功勳,朝廷予以嘉獎,晉升為都督僉事,加銜總兵。然而好景不長,天啟五年(1625年)冬,孫承宗調離,由高第接任,一系列人事調整隨之而來。趙率教審時度勢,對新任上司高第恭敬有加,獲得了對方的信任與重用,繼續在遼東前線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