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的位置,從而突出了汗位的獨尊地位。1632年初,皇太極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並坐的舊制,改為自己單獨南面而坐。
為了加強統治基礎,皇太極還積極團結漢族和蒙古族的力量。他透過優待歸降的漢族將領,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來增強軍事實力。這些將領不僅帶來了大量計程車兵和先進的武器裝備,還加速了明朝遼東地區的瓦解。為了平衡滿族八旗旗主和其他貝勒的軍事勢力,皇太極還將八旗制度推廣到了漢族和蒙古族之中。1633年,漢族兵員開始被編入漢軍旗,蒙古族的軍隊也被編組為蒙古旗兵。到1634年,皇太極在瀋陽城郊閱兵時,共有滿洲八旗、蒙古二旗和舊漢兵一旗,共十一旗參加。
五、稱帝改號
1635年,皇太極迎來了一系列重要的勝利和變革。這一年,多爾袞等人平定了察哈爾部,統一了漠南蒙古,並且獲得了象徵正統性的“歷代傳國玉璽”。同年十月,皇太極宣佈將族名統一為“滿洲”,這一舉措進一步強化了民族認同感。
到了1636年,皇太極決定正式稱帝,並更改國號為“大清”。這一決定受到了內外的廣泛支援。漢官儒臣如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羅繡錦等人都表示贊同,而薩哈廉則召集諸貝勒各書誓詞,向皇太極表達忠誠。外藩蒙古諸貝勒也請求皇太極接受尊號。經過一系列的準備活動,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盛京天壇舉行祭天儀式,隨後登基為帝,受尊號為“寬溫仁聖皇帝”,並改元為“崇德”。
皇太極稱帝后,隨即展開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同年十一月十九日,他以朝鮮背叛盟約為由,決定發兵討伐朝鮮。朝鮮國王李倧預見到即將到來的戰爭,寄希望於明朝的援助,但最終未能得到實質性的支援。清軍於十二月十日渡過鴨綠江,十三日抵達安州,來勢洶洶。1637年正月初七日,清軍戰勝了朝鮮全羅、忠清兩道的援軍,李倧被迫逃往南漢山城,並在此“勢窮情迫”之下稱臣請罪。皇太極要求朝鮮嚴懲引發衝突的大臣,並命令清軍攻入江華島,俘獲了朝鮮王妃、王子及內閣大臣等人。二月初二日,皇太極從朝鮮班師回朝。這次軍事行動不僅使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也解除了清朝攻陷關內的後顧之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在對明朝的軍事行動中,皇太極因山海關的阻隔,採取了入口之戰和關外之戰相結合的戰略。在崇德年間,清軍共發動了三次入口之戰,分別是丙子之變、戊寅之變和壬午之變。每次作戰都會分出一部分兵力在關外以牽制明朝軍隊。1636年五月,皇太極派遣阿濟格等人出戰,這是第一次入口之戰,清軍俘獲了大量人畜,並生擒了明朝總兵巢丕昌。
1639年三月,清軍渡過運河,攻破山東濟南府,俘獲了二十五萬餘人口,並在四月凱旋。然而,清軍在這次戰役中也遭受了重大損失,揚威大將軍嶽託不幸在軍中去世。這些軍事行動使得明朝皇帝不得不宣佈京師戒嚴,並將主要力量轉向抗清戰場,即便這意味著暫時放鬆對農民軍的圍剿。
六、奠定基業
1640年,皇太極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關鍵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之一——松錦大戰。這場戰役不僅對清朝未來的擴張至關重要,也是明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轉折點。
1640年三月,清軍開始修築義州城,為接下來的松錦大戰做準備。這一次,皇太極決定不再分兵入塞,而是集中全力對付明朝在關外的最後一道防線。1641年八月,當松錦大戰的局勢變得危急時,皇太極不顧自己的健康狀況,親自率領軍隊前往松山前線。他的出現極大地鼓舞了清軍士氣。皇太極指揮清軍自烏忻河南至海邊,沿路駐營,設定重重埋伏,確保了對明朝軍隊的全面包圍。
1641年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