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建立了學校,這是臺灣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極大地提升了臺灣的文化水平。此外,鄭經採納了洪旭的建議,要求各鎮在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他還下令蒐集木材,修造更多的戰船,為未來的海上作戰做好準備。
在對外貿易上,鄭經採取了開放的態度。他允許英國和西班牙等國商人來臺灣進行貿易,但堅決拒絕了西班牙在臺灣設立傳教點的要求。當西班牙提出這一請求時,鄭經明確表示,如果西班牙人在呂宋(今菲律賓)騷擾前往那裡的華人商人,將會受到嚴厲的報復。這一強硬的態度保護了臺灣不受外國勢力的干涉。
為了突破清朝的封鎖,鄭經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接受陳永華的建議,透過賄賂清朝將領的方式進行走私貿易。這一策略不僅保證了臺灣的物資供應,也為鄭軍提供了必要的財政支援。此外,鄭經還利用臺灣豐富的資源,如糖和鹽,與日本進行貿易,從而獲得了大量白銀和其他戰略物資。
,!
透過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合作,鄭經獲得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技術支援。雙方於1672年簽訂了通商條約,英國人為鄭軍提供火藥和兵器,並幫助訓練炮兵部隊。這種合作關係極大地增強了鄭軍的軍事實力,使之能夠在之後的戰鬥中取得優勢。
四、西攻福建
康熙十三年(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響應吳三桂的號召,發動了叛亂。作為交換條件,耿精忠同意提供戰船給鄭經,以換取鄭經的軍事支援。鄭經接受了這個條件,並在安排好臺灣的政務後,從臺灣出發,抵達廈門。他的目標是要求耿精忠將漳州、泉州兩地交給他掌控。然而,耿精忠在擁有整個福建省的情況下,認為鄭經的兵力太弱,不願意與之共享權力,拒絕了他的要求。這讓鄭經感到憤怒,他隨即佔領了海澄和同安,作為對耿精忠的回應。
耿精忠為了報復,決定切斷與鄭經的貿易往來。這一舉措加劇了雙方的對立。不久之後,泉州、漳州和潮州等地的官員紛紛倒戈,投靠鄭經。耿精忠看到鄭經的勢力日漸壯大,開始尋求與鄭經進行交涉,希望收回泉州,但鄭經拒絕了他的要求。耿精忠隨後派遣軍隊企圖奪回泉州,但被鄭經麾下的大將劉國軒在塗嶺擊退。接著,雙方在漳浦地區發生了戰鬥。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終於履行了最初的承諾,向鄭經提供了五艘戰船,並且以楓亭為界,北方歸耿精忠,南方歸鄭經,雙方這才停止了戰鬥。
雖然鄭經之前兩次成功地擊退了廣東的清軍,但潮州府的部分轄縣仍然拒絕服從。在與耿精忠達成和解之後,鄭經計劃南下征服潮州。他首先派遣劉國軒擊敗了尚之信的軍隊,然後親自率軍抵達海澄。此時,漳州守將黃芳度私下與清朝聯絡,鄭經對此表示懷疑,要求黃芳度出城見面或者派遣軍隊協助進攻,但黃芳度拒絕服從命令。六月,黃芳度公開反抗鄭經,鄭經親自率軍包圍了漳州。經過數月的圍攻,鄭軍於十月初六(11月22日)攻破漳州城,迫使黃芳度投井自殺。為了報復黃梧之前破壞鄭家祖墳的行為,鄭經下令將黃梧和黃芳度的屍體車裂,並將黃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全部處決。
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廣東的尚之信再次遭到鄭軍的擊敗,並被迫加入三藩反清陣營,將惠州割讓給了鄭經。此時,鄭經已經控制了漳州、泉州、潮州和惠州四個首府,但周圍都是盟友的地盤,沒有更多清軍領土可供奪取,這使得他很容易與盟友發生領土爭端。五月,耿精忠計劃與吳三桂聯手進攻江南,要求汀州總兵劉應麟出兵相助。劉應麟不願派兵,反而暗中聯絡鄭經,導致汀州被鄭軍攻佔。這一事件導致了鄭、耿之間的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發現自己處於鄭軍和清軍的夾擊之下,最終選擇向清朝投降。
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