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生活
康熙十六年二月二十日(1677年3月23日),胤祉在北京紫禁城誕生,他是康熙帝的第十子,但由於前面的一些兄弟早夭,實際上成為了康熙的第三子。胤祉的母親是榮妃馬佳氏,作為皇帝的兒子,胤祉從小就生活在皇宮之中,接受著嚴格的教育和培養。
胤祉自幼聰穎,不僅在文學、書法上有著過人的天分,而且在騎射等武藝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這種文武雙全的特質使他在眾多兄弟中顯得尤為突出,深受康熙帝的喜愛。康熙帝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在各個方面都展現出卓越的能力。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正值康熙帝第一次親征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之時,胤祉和皇太子胤礽一同前往位於古魯富爾堅嘉渾噶山的行宮探望父皇。當時康熙帝身體不適,胤祉與太子一道前來問候,但太子胤礽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康熙帝對此感到不滿,認為太子缺乏應有的忠誠和孝心。因此,康熙帝決定派遣胤祉陪同太子先返回京城,這或許是對胤礽的一種懲戒,同時也體現了康熙帝對胤祉的信任。
到了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這一年對於胤祉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曲阜孔廟的修復工程完工,康熙帝命令胤祉和皇四子胤禛共同前往孔廟進行祭祀。孔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家聖地之一,這次的祭祀活動規模宏大,不僅是一次宗教儀式,更是一場展示皇室對儒家文化和傳統的尊重和支援的文化盛事。透過參與這樣的活動,胤祉不僅展示了自己在文化方面的素養,也加深了他在朝野中的聲望。
此後,無論是康熙帝親自前往塞外巡視邊疆,還是參加各種重要的祭祀典禮,胤祉幾乎都陪伴在側。康熙帝顯然對胤祉的能力十分信任,經常讓他參與到這些重要活動中來。這些經歷不僅鍛鍊了胤祉的實際治理能力,也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政務和軍事事務,為他將來在政治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參與政務
康熙年間,清朝的政局在穩定中暗流湧動,尤其是在皇儲之位的爭奪上更是波瀾起伏。康熙三十五年,面對噶爾丹的威脅,康熙帝毅然決定親征,並委以皇三子胤祉重任,掌管鑲紅旗大營,這不僅是軍事上的考驗,也是對其政治能力的認可。次年,隨著戰爭的勝利,康熙帝進一步鞏固了對皇子的培養與信任,於康熙三十七年首次冊封成年皇子,胤祉被封為誠郡王,正式踏入國家政務的核心圈層。
此舉雖加強了皇子的政治影響力,卻也無形中削弱了太子胤礽的地位,使得本就微妙的儲位之爭更趨激烈。胤祉等年長皇子因手握實權,逐漸與皇太子及其支持者形成對立,朝堂內外,暗流湧動,政治鬥爭的陰影悄然籠罩。
然而,胤祉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康熙三十八年,因在敏妃喪期未滿百日便剃髮,這一被視為大不敬的行為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降為貝勒,王府上下亦受牽連。這一事件不僅是對胤祉個人品行的一次嚴厲警告,也反映出康熙帝在維護禮制、嚴懲不貸方面的堅定立場。
幾年後,康熙帝又給予了胤祉新的信任與任務,命其勘察皇宮三門的底柱,顯示出對其才能的再度認可。至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更是親臨胤祉府邸舉辦家宴,並自此形成慣例,這不僅加深了父子間的情感交流,也進一步鞏固了胤祉在皇室中的地位。
三、廢儲風波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對於清朝皇室而言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這一年,康熙帝做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重大決定——廢黜皇太子胤礽。胤礽自幼被立為太子,本應是未來皇位的繼承者,但在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下,康熙帝對他的表現越來越失望,最終導致了第一次廢太子的行動。
在廢黜太子的過程中,康熙帝注意到了皇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