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顯赫政績
雍正十年(1732年),劉於義的仕途再次迎來轉折點。這一年,他被派遣至陝西,首先署理陝甘總督一職。陝甘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連線中原與西域的戰略要地,同時也是多民族聚居區,邊疆穩定對於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當時的陝甘地區面臨著複雜的局面,既有民族間的矛盾衝突,也有地方治安和經濟發展的問題。面對這樣的重任,劉於義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
到達陝西后,劉於義首先做的便是深入民間,瞭解當地的實際狀況。他走訪各地,聽取民眾的意見,調查存在的問題。透過實地考察,劉於義發現,除了民族矛盾之外,陝甘地區的水利設施落後、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等問題也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劉於義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在水利方面,他組織人力物力進行河道疏浚和灌溉系統的改進,提高了農田的灌溉效率,增加了糧食產量。此外,他還積極推動道路建設,改善交通狀況,促進商品流通,從而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這些舉措不僅緩解了民生問題,還增強了政府在當地民眾心中的威信。
,!
在穩定邊疆秩序方面,劉於義更是展現了卓越的治理才能。他深知,僅靠武力無法長久地解決民族間的矛盾,必須採取懷柔政策,加強民族團結。為此,他積極推動民族交融,鼓勵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同時,他也加強了邊防建設,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確保一旦發生衝突,能夠及時應對,保護邊疆的安全。
在處理民族關係時,劉於義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既尊重各民族的傳統習俗,又堅決打擊破壞邊疆穩定的犯罪行為。他透過設立專門的機構來調解糾紛,處理各種矛盾,有效減少了民族衝突的發生。
由於劉於義在陝甘地區的工作卓有成效,雍正十一年(1733年),他正式獲封吏部尚書,並繼續負責陝甘事務。這一任命不僅是對他之前工作的認可,也是對他未來繼續在邊疆治理上發揮更大作用的期望。劉於義沒有辜負這份信任,繼續在陝甘地區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民生和邊疆穩定的改革措施,進一步鞏固了清朝在西北邊疆的統治基礎。
四、晚年復出,終成大器
乾隆初年,劉於義因包庇下屬之事遭到彈劾,這一事件導致他暫時離開了權力中心,被革職查辦。這對於一個長期身處高位的官員而言,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然而,劉於義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他選擇保持低調,等待時機的到來。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和整頓之後,劉於義終於等來了東山再起的機會。乾隆五年(1740年),朝廷決定重新啟用劉於義,任命他為直隸布政使。這一職位雖然比不上他之前的高位,但卻是管理直隸地區財政的重要職務。直隸布政使的職責包括徵收賦稅、管理倉儲、監督地方財政等,對於維護地方經濟穩定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擔任直隸布政使期間,劉於義展現了非凡的管理才能。他嚴格財政紀律,整頓稅收體系,確保了國家稅收的正常運轉。同時,他還積極採取措施改善民生,如修建水利工程、推廣農業技術等,促進了直隸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由於在直隸布政使任內的出色表現,劉於義很快又獲得了新的任命。乾隆帝根據他的政績,將其調任為福建巡撫。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既是海防前線,又是商貿繁榮之地,治理難度可想而知。劉於義到任後,一方面加強海防建設,防範外來侵擾;另一方面則著力發展海上貿易,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他還重視教育,提倡興辦學校,培養人才,為福建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劉於義在福建巡撫任上的成就,進一步證明了他的治理能力。因此,乾隆帝對他的信任也隨之加深。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