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水稻在試驗田中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自願採用新品種。最終,這些耐旱增產的水稻品種在安徽各地廣泛種植,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緩解了糧食短缺的問題。
除了推廣新品種外,陳大受還注重改善農業基礎設施。他組織人力物力,修築了多條防洪堤壩,有效防止了洪水的侵襲,保護了沿岸的農田和村莊。同時,他還推動了多個水利工程的建設,如疏浚河道、修建水庫等,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灌溉條件,提高了農作物的抗旱能力。這些措施不僅在短期內緩解了災情,還為未來的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臺灣任職期間,陳大受同樣將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為重點任務。臺灣地處東南沿海,氣候多變,農業生產條件較為複雜。長期以來,臺灣每年都有徵糧任務,需要將大量的糧食運往大陸。但由於臺灣相對貧困,農業生產能力有限,常常無法按時完成徵糧任務,導致大量的糧食積欠。這不僅加重了臺灣人民的負擔,還影響了臺灣與大陸的正常關係。
針對這一問題,陳大受深謀遠慮,認為臺灣是福建的重要屏障,一旦發生戰事,糧草運輸將變得極為困難。為了確保臺灣的穩定和發展,他上奏朝廷,請求免除臺灣歷年積欠的糧稅,並提出了一系列改善臺灣農業生產的建議。朝廷採納了他的建議,不僅免除了臺灣歷年積欠的糧稅,還撥款支援臺灣的農業生產。
陳大受利用這筆資金,積極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優良的作物品種,提高臺灣的農業生產效率。他還組織修建了多條灌溉渠道,改善了農田的水利條件。透過這些措施,臺灣的農業生產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糧食產量大幅增加。為了進一步保障臺灣的糧食安全,陳大受還推動了糧食儲備制度的建立,增貯積穀40餘萬石。這些儲備糧食不僅可以在災荒年份提供應急保障,還可以在戰時作為軍需儲備,確保臺灣的穩定和安全。
六、堅持原則,不計個人得失
陳大受為人正直,處事果斷,從不因為個人利益而妥協。他曾說過:“歷事多而利害明,受害即在此。”這句話體現了他敢於承擔責任、勇於面對困難的精神。清代文學家方苞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對那些平庸者的警示,也是陳大受人格魅力的體現。
七、歷史評價
陳大受的一生,是勤勉奮鬥、無私奉獻的一生。他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帝國的棟樑之才,不僅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更在民生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事蹟和精神,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銘記。陳大受的一生,是對“清廉有節操,善有善報”的最好詮釋。
:()古代歷史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