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三、穩定邊疆與軍事調整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雲南思茅地區發生了一場嚴重的叛亂,叛亂的核心是由土酋刁興國領導的苦蔥蠻族人。這場叛亂迅速蔓延至多個州縣,嚴重威脅到了雲南邊疆的安全與穩定。張允隨作為雲南巡撫,面對這一嚴峻形勢,與總督高其倬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了平叛計劃。
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張允隨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行政管理能力。他首先派遣軍隊前往思茅地區,與叛軍交戰,併成功解除了思茅的圍困。然而,叛軍並未就此罷休,他們逃往了攸樂地區。在那裡,一名知縣章綸在前往會城的路上不幸遇害。張允隨迅速調整戰略,命令軍隊追擊叛軍,最終在臨安(今雲南建水)擊敗了剩餘的叛軍力量,併成功擒獲了叛亂首領刁興國。
在軍事行動取得勝利之後,張允隨並沒有滿足於眼前的成績,而是著眼於長期的邊疆穩定和發展。他認為,僅靠軍事手段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還需要從教育、經濟等多個方面入手,從根本上消除叛亂的根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四、水利建設與民生改善
進入乾隆年間,張允隨被賦予了更大的職責,包括署理雲南總督等重要職務。面對雲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複雜的水利條件,張允隨深刻認識到水利建設對於農業生產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水利建設和管理的具體措施,以確保農田灌溉,並透過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生產。
雲南的水利情況非常特殊,水源大多來自山區,水流湍急,地形高低起伏較大。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水資源,成為擺在張允隨面前的一大難題。他深入實地調研,瞭解了當地水利設施的現狀,發現許多地方的溝渠堵塞,灌溉系統不完善,導致農田得不到充足的水分供給,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
五、經濟多元化與行政效率提升
在張允隨擔任雲南總督期間,他不僅致力於水利建設和礦業發展,還關注到了雲南鹽業的發展,以及如何透過最佳化軍事部署來提升行政效率。雲南的鹽業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而軍事部署的合理性則直接關係到邊疆的安全與穩定。
鹽業發展與銷售分配
雍正年間,雲南的鹽業面臨著產能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鹽的供應時常短缺。張允隨注意到這一問題後,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雍正十一年(1733年),雲南安寧地區發現了洪源井,經過試煎後,年產量可達二十一萬多斤。隨後,麗江地區又發現了老姆井,年產量也有十八萬多斤。
張允隨意識到,這些新發現的鹽井不僅可以緩解雲南本地的鹽供應問題,還能透過合理的銷售分配方案,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他向朝廷彙報了這一情況,並提出了具體的銷售分配方案。根據各地的實際需求,他建議將新鹽井生產的鹽進行分地行銷,並定為年額,確保各個地區都能夠公平地獲得所需的鹽。
這一措施不僅解決了鹽供應的問題,還促進了雲南內部市場的均衡發展。透過合理的銷售分配,鹽價得以穩定,既保障了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又增強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軍事部署最佳化
在軍事部署方面,張允隨同樣展現了卓越的管理能力。他深知雲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邊疆穩定對於國家安全的意義。因此,他對雲南的軍隊進行了全面的審查,力求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
張允隨發現,雲南的部分地區兵力配置不合理,有的地區兵力過多,造成了資源浪費;而有的地區兵力不足,難以應對突發情況。為此,他提出了一項綜合性的軍事部署最佳化方案:
增加重點區域兵力:對於地理位置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