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兆惠。由於兆惠在葉爾羌的攻勢受阻,乾隆帝緊急任命富德為定邊右將軍,阿里袞則被指派為參贊大臣,負責支援兆惠。在經歷了艱難的戰鬥後,阿里袞最終成功地完成了任務,並因此被晉升為兵部尚書和正紅旗蒙古都統。
乾隆二十四年(1759),阿里袞與富德共同參與了對霍集佔的決戰。在這場戰役中,阿里袞利用夜間分兵突襲的方式,成功地突破了敵軍防線,迫使霍集佔與其兄布拉呢敦撤退。之後,阿里袞率軍追趕叛軍,迫使霍集佔逃往巴達克山。在巴達克山,阿里袞繼續追擊,最終迫使當地首領獻出霍集佔的首級。
此次勝利不僅穩固了清廷對西域地區的控制,也為阿里袞贏得了更多的榮譽。乾隆帝特別嘉獎了他在戰役中的表現,不僅授予他雙眼花翎,還將他的兒子拜唐阿豐升為藍翎侍衛,並提升其子豐升額為三等侍衛。
乾隆二十五年(1760),阿里袞被召回京師,並被授予領侍衛內大臣的職務。同年十月,他在喀什至葉爾羌的路上,遇到了雅木扎爾回酋邁喇木煽動的叛亂。面對突發狀況,阿里袞迅速組織力量,擊敗了叛軍,併成功捉拿邁喇木,將其押解至京師。
三、官居大學士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一月,阿里袞被任命為禮部尚書的代理職務,這意味著他在中央政府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禮部作為主管禮儀、祭祀、科舉考試等重要事務的部門,其尚書一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緊接著在同年十二月,阿里袞又被任命為經筵講官,負責向皇帝講解經史典籍,這不僅表明了乾隆帝對他的高度信任,也體現了他在學術上的造詣。
乾隆二十七年(1762),阿里袞的仕途繼續上升,他被任命為御前大臣,同時還兼任上駟院卿。御前大臣是皇帝身邊的重要職務,直接服務於皇帝,參與決策,而上駟院則負責皇家馬匹的飼養和管理,這兩項職務均顯示出他在朝廷中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乾隆二十八年(1763),阿里袞又增加了新的職責——兼管滿洲火器營大臣,這表明他在軍事領域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同時,他還在六月被臨時委派為陝西巡撫,負責該省的行政管理。同年十月,他被授予太子太保的榮譽頭銜,這是對他在教育和培養儲君方面貢獻的認可。
到了乾隆二十九年(1764),阿里袞正式擔任戶部尚書,並被任命為協辦大學士。戶部作為主管財政的大臣,對國家經濟至關重要,而協辦大學士則是內閣中的高階職位,協助處理國家大事。這一連串的晉升,顯示了乾隆帝對阿里袞治理能力的高度評價。
乾隆三十年(1765),阿里袞再次被賦予重任,兼任禮部事務,這意味著他不僅要處理複雜的財政事務,還要兼顧國家的禮儀制度和社會秩序。
四、出征緬甸
乾隆三十一年(1766),緬甸局勢緊張,清廷決定出兵討伐。是年春,將軍明瑞率軍深入緬甸境內,但不幸戰死於猛臘。乾隆帝隨即任命阿里袞為參贊大臣,迅速前往前線指揮作戰。與此同時,大學士傅恆被任命為經略,阿里袞與阿桂一同被授予副將軍的職務,並暫時接管雲貴總督的職責,駐軍於永昌,準備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根據朝廷的指示,計劃在第二年春季展開大規模進攻。在此之前,阿里袞與阿桂的任務是利用秋夏季節瘴氣消退的有利時機,先行收服普洱、思茅邊境之外的小部落。阿里袞上書陳述,指出邊境外的十三個板納地區實際上已經歸順,並未構成威脅,只有召散、整貝、猛勇三部與緬甸有所聯絡。當阿里袞提出用兵策略時,刑部尚書舒赫德與雲南巡撫鄂寧則秘密提議採取安撫政策。然而,當緬甸使者前來請求投降時,阿里袞堅決拒絕,並將此事上報給了乾隆帝。乾隆帝對此表示不滿,並下令不予回應,同時對舒赫德等人進行了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