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戰功
乾隆年間,緬甸勢力逐漸膨脹,開始威脅到清朝的西南邊境安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緬甸首領 懵 駁 率軍入侵雲南,試圖吞併當地的土司領地。面對這一挑釁行為,清廷決定採取強硬措施進行回應。然而,最初的幾次行動並未能有效遏制緬甸的侵略勢頭,雲貴總督劉藻、楊應琚因應對不力而被撤職。
乾隆皇帝隨即調動了滿洲兵及雲貴川三省的兵力,組建了一支強大的征討軍隊,先後任命明瑞、阿桂、傅恆等人為兵部尚書兼雲貴總督,負責指揮反擊緬甸的軍事行動。朱射鬥作為其中的一員,隨軍參與了這場戰爭。
緬甸方面,懵 駁 為了長期佔據雲南的土司地區,做了充分的準備。他集結了兩萬人馬,並設定了十六座堅固的營寨,這些營寨周圍挖掘了深溝,並部署了大象陣以抵禦清軍的進攻。清軍在面對這樣的防禦工事時遭遇到了不小的困難,雙方陷入了長時間的僵持狀態。
在一次關鍵性的戰鬥中,清軍採取了兩路夾擊的戰略,一支軍隊渡過了怒江,另一支則沿怒江向下遊推進,意圖在薩爾溫江流域形成對緬軍的包圍。在戰鬥中,一名叫王連計程車兵率先突破了敵人的防線,朱射鬥緊隨其後,帶領清軍戰士衝入敵寨,成功開啟了缺口。隨著更多清軍的湧入,敵人開始節節敗退,清軍最終攻破了十二座營寨,使得緬軍的大象陣陷入混亂,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二、平定叛亂
乾隆中期,大小金川地區再次爆發叛亂,這次是由土司官索諾木領導。乾隆三十一(1766年),清政府命令四川總督阿爾泰前往平叛,然而阿爾泰的軍事行動並不順利,不僅未能取得顯著成果,反而因按兵不動而遭到嚴厲批評,最終被乾隆皇帝處死。接替阿爾泰的是桂林,但由於種種原因,他也未能完成使命,並因此受到彈劾。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決定派遣參贊大臣阿桂擔任定西將軍,負責徹底平息叛亂。阿桂上任後,迅速調整戰略,採取了更為有效的軍事部署,並加強了對叛軍的攻勢。在這一過程中,朱射鬥作為阿桂麾下的重要將領,參與了大小共一百八十八次戰鬥,多次負傷,但依舊堅持作戰,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毅力。朱射鬥不僅親自率領士兵衝鋒陷陣,還成功攻下了敵人的十二座碉堡,累計獲得十三次記功表彰,並得到了一百八十兩白銀的獎勵。
經過數年的艱苦戰鬥,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小金川的叛亂終於被徹底平定。清政府藉此機會廢除了土司制度,改為設定州縣,直接管理該地區,此舉不僅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還促進了邊疆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朱射鬥因其在平叛中的突出貢獻,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被授予鎮筸鎮(今湖南鳳凰縣)總兵的職位。鎮筸鎮是湖廣總督轄下的重要軍事重鎮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維護湘西“熟苗”地區的穩定,並防範沿酉陽、秀山、松桃、鳳凰、銅仁等地“南長城”以西的“生苗”地區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
在任期內,朱射鬥不僅嚴格管理邊防,還注重與當地各民族的和諧相處。他加強了邊卡的守備力量,確保了邊界的安寧,並透過合理的政策安撫了當地民眾,使得邊疆地區保持了長久的平靜。
三、反對侵略
乾隆末年,西藏面臨前所未有的外部威脅。英國殖民勢力透過操控廓爾喀(今尼泊爾),屢次侵擾我國西藏邊境,企圖滲透並控制這一戰略要地。乾隆五十六年,廓爾喀軍趁勢大舉入侵後藏,對當地藏族人民及宗教聖地扎什倫布寺實施殘暴劫掠,激起了西藏僧俗民眾的強烈憤慨與堅決抵抗的意志。
面對此嚴峻局勢,清政府迅速響應,派遣大將軍福康安統領滿、漢、蒙、藏及遠自吉林的索倫族騎兵等多民族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