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諭令伊里布,強調兵貴神速,務必一鼓作氣消滅英軍,否則將嚴厲問責。但即使如此,伊里布仍然按兵不動。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三日,琦善擅自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伊里布在得知訊息後,繼續為琦善的行為辯護,並聲稱江、浙兩省的軍隊大多無能怯戰,想要進剿必須依靠精銳之師。他的言論被道光帝斥責,並改命江蘇巡撫裕謙為欽差大臣赴浙進剿,令伊里布回任兩江總督。
閏三月,伊里布被召回京城聽候諭旨,兩江總督一職由裕謙接任。四月,伊里布被押解至京城接受審訊。六月,朝廷下令 交 大臣商議定罪。不久,伊里布被革職,併發往軍臺效力贖罪,以示懲儆。
四、簽約病死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隨著英軍的持續進逼,清朝政府意識到議和可能是唯一的選擇。一月,英軍發出照會,要求道光帝派伊里布前去議和。浙江巡撫劉韻珂鑑於伊里布為英軍所認可,上奏請求派遣伊里布前往浙江軍營效力,以阻止英軍進一步侵犯內地。這一訊息在浙江軍民中引起了極大的不滿,人們議論紛紛,認為重新起用伊里布是對侵略者的妥協。
然而,道光帝已決定向英軍妥協求和,於是賞給伊里布七品銜,並命令耆英將伊里布帶到浙江差遣。同時,命令奕經設法與英國交涉,以防止英軍進一步蹂躪地方。四月初二日,伊里布抵達杭州後,與愛新覺羅·奕經、劉韻珂聯手,力主“撫夷”政策,希望透過緩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直接與英軍進行書信往來,表示願意奏請皇帝重新制定章程,這一態度得到了耆英等人的賞識,伊里布因此成為了決策過程中的重要人物。
五月,道光帝賞給伊里布四品頂戴,並任命他為乍浦副都統。在得到道光帝“相機辦理,不必強攻”的密旨後,耆英授意伊里布加快與英軍的談判程序。伊里布急忙調來家丁張喜,希望透過他與英軍討價還價,加快投降的步伐。然而,英軍並未因這些舉措而停止進攻的步伐。
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耆英和伊里布代表清朝政府,在下關江面的英艦上與英軍統帥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國家主權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同年九月,道光帝任命伊里布為欽差大臣兼廣州將軍,赴廣東辦理中英交涉事宜。十一月六日,廣州爆發了焚燒夷樓事件,道光帝立即下令鎮壓群眾的反抗鬥爭,強調英國剛被安撫,邊境不能再起戰端。他命令伊里布務必使英國人信服,避免給他們提供任何藉口。
當時,廣東的反侵略鬥爭日益高漲,愛國士紳和民眾紛紛組織人民武裝進行操練,自發地進行反侵略鬥爭。伊里布到任後,採取了多種措施壓制人民的反抗情緒,包括遣散壯勇,並逮捕了愛國知識分子錢江、何大庚入獄。這些舉措激起了更大的反抗浪潮。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二月初四日,伊里布在廣州人民反侵略、反投降的高潮中,因驚憂過度而病逝。
:()古代歷史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