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5部分

勢,一轉手就賺了70億美金,真金白銀入賬。

激憤者,不希望這家國際領先的光伏產業高科技公司,落入小日本的手中。

這一筆交易,很多人都沒看懂,雖說70億美金對徐騰而言,也是一筆鉅款,可他賣的這麼痛快,到底是缺錢,還是短視,還是軟銀公司更高瞻遠矚?

誰知道呢?

反正是各種說法都有。

這一次,徐騰就必須站出來做一個回應,不能總是藏在幕後。

吵吵鬧鬧,一直到了4月底,新聞發酵了一週,已經舉國皆知,徐騰才接受新浪網的採訪,承認是自己做的決策出售尚德電力,將自己在光伏產業的投資轉移向裝置製造,向整個光伏產業的上游發展。

這是真的。

徐騰在全球投資了三家光伏裝置製造商,華騰公司旗下的華騰新能源技術公司持有兩家,一家位於浙省,一家位於德國,透過svb矽銀公司,再持有全球技術水平最高兩大巨頭之一的gt…solar公司。

這又是假的。

徐騰確實擴大了在光伏產業的上游投資,但並沒有撤離中下游市場,出售尚德電力之餘,他又收購了光伏產業的締造者sunpower公司,並且削減了sunpower公司的舊產能,收縮新產能的擴張計劃。

通常來說,一家企業在行業內的產能規模越大,採購和生產成本就越低,話語權就越強。

這個定律在光伏產業並不成立。

對尚德電力這種光伏電池製造商,以及光伏電廠的組裝企業,最主要的企業成本是鑄錠爐的購買成本,以及矽晶電池的生產成本。

從2005年到2015年,十年內,多晶矽鑄錠爐的生產技術從早期的20噸級,逐步提升到50噸級、120噸級、200噸級、300噸級,甚至是500噸級。

這幾代技術之間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幾乎每隔兩年就要升級換代一次,主要引導者就是全球鑄錠爐裝置製造商的巨頭gt…solar公司,從2002年的g1標準到2015年的g8標準,出爐規模、自動化率、良品率的差距很明顯。

這就導致一個很殘酷的逆市場規律,現有生產規模越大的光伏電池製造商,成本越高,越早大量貸款購買g2g3代的鑄錠爐,死的越快。

甚至,你去年剛借了十幾億美金投資新生產線,今年就已經出現了技術上的差距,明年更是落後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而你去年借的錢都沒還上,就必須再借錢購置新裝置。

年復一年,不死才怪。

從尚德到賽格,都是這麼死的。

所以,光伏電池製造商中,後期基本沒有大公司,都是小企業。

徐騰繼續投資sunpower公司,收縮在美國和其他市場的產能,在東歐投資新生產線,維持在歐盟市場的份額,在中國市場基本不予介入,不參與競爭。

凡此種種,徐騰也不會告訴外界。

他真要說出自己的“預判”,軟銀公司一定會立刻甩賣手裡持有的尚德電力股份,那他最後持有的3400萬股怎麼脫手?

反正他現在撈了70億美金,最後的3400萬股慢慢脫手,每股80美元至120美元之間,都是合適的脫手時機,如果能抓住機會,繼續賺個30億美金也是有可能的。

關鍵,市面上沒有第二個冤大頭了。

手裡有錢了,徐騰也就不慌張了,慢慢梳理華騰公司旗下的各家公司,成,很好,不成,價位合適就轉讓,最老大難的還是汽車和手機兩個產業。

當年,黃信洲和老江泰集團也是死在這兩個領域。

徐騰有時想想,也是一聲嘆息,中國的民營汽車業不好混啊,至於手機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