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其實是個正兒八經的科研課題。 農用地分耕地和山地。隨著人口增長和對副食品要求提高,原有耕地產糧數量越來越不夠用。農學家們開始研究山地和鹽鹼灘塗水稻種植技術。 山地水稻種植技術俗稱水稻上山。鹽鹼灘塗水稻種植技術俗稱水稻下海。 幾百上千年來,山地農民為了裹腹,在山石間,這裡找個坑,那裡整塊地,把平地水田稻種栽在山上。看天吃飯,收多少是多少。漸漸有些水稻品種流傳下來。這些品種確實有抗旱的特性,那是物競天擇的結果,也有“農民科學家”天性琢磨的作用。 研究山地水稻種植技術的農學家,為了科研經費,又被院士頭銜誘惑,到西南潮溼山區,拿來農民在山頭世代播種的稻種進行研究,稍加改頭換面,作為自己的科研成果。 這些“科研成果”其實還沒成熟,用科學方法進行幾代培育,未嘗不能搞出真正適合山地種植的水稻。農學家知道這道理,所以向上頭申請立項要研究經費。他們的出發點倒不是騙錢。 大規模開山造田,推廣這些研究成果水稻,本來還不到時機。 這時卻出現了農學家無法把控的局面:高山水稻這一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有關部門作出決議開始試點推廣高山水稻,預算充裕;各山區縣市擠破頭申請納入試點名單;…高田辦統籌負責山地梯田整治事宜,如果縣市繞開高田辦開山造田,取消試點資格。 上有權力兌現利益、中有宏觀落實信貸任務、下有基層應付GDP考核… 高山水稻提前上山的大動作其實是這麼出籠的。 韋冬至發了三輯影片,感覺效果挺不錯,正考慮下一步如何做時,雜誌社管主任的的文章橫空出世,使她停止了行動。 既然高山水稻這個話題太敏感,也就是說,推動它的勢力,雜誌社都惹不起。管建舟的文章便只盯農大這個倒黴蛋,從官場和學術腐敗角度,揭露農大行政和學術系統的暗箱操作。 管建舟的文章目標明確:就是農大。不得罪其他人;觀點鮮明:揭露腐敗。這是官媒的職責所在,無可厚非;證據確鑿:檔案、通話錄音、密謀現場影片錄影,都證明他們在拿學術成果、職稱、行政職務、以及美色做交易。 這些高山水稻專案始作俑者的嘴臉於是暴露在世人面前。 這貌似解開了網友們的疑惑。於是農學院這個專案參與人員幾乎被一鍋端了。 韋冬至見到管主任的文章這麼厲害,四兩撥千斤,似乎是在一個角落拔一根棍子,整座樓房就塌了一樣。實在老道、高明至極。與管主任一比,自己的做法太幼稚了。 於是,她決定自媒體事情暫告一段落,把一萬塊獎金放進銀行卡里,作為投資收入記上賬。然後繼續按原節奏上班。 寧柯一直旁觀著事態發展,看到管建舟暨雜誌社一出手,農大一干人就蔫了,覺得可以適可而止了。然後在與妹妹聊天時,聽她講了收穫和計劃,心裡很開心,因為妹妹看起來很開心! 寧柯清楚得很:雜誌社選擇性使用證據,避開了得罪不起的人,所以才能對農大一擊而中;農大科學家利令智昏,為了院士頭銜、科研經費不惜放棄科學家的原則、底線、尊嚴,實在是咎由自取。 唯一受傷的是“旱地水稻品種”的科學研究工作。受害的是農民、農業。 寧柯知道,每個世界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就像當初武仙域當權者閉關鎖境,結果使本域從大陸首域變得比其它域落後的多 但最後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還是會裹挾著它前行、將其淹沒。 旱地水稻品種研究,現在被急功近利、利慾薰心者耽擱延誤。但遲早會有真正科學家推動它發展的。 高山水稻的未來,無需寧柯擔心。對他來說,介入此事,只是陪妹妹耍耍而已。事情結束,妹妹高興,其餘結果如何他沒放在心上。喜歡不巧遇到神()不巧遇到神。